当王维和璎珞沉醉在江南的旖旎风光中时,玉真公主和司马承祯正在前往山西王屋山的路上。并且,惊动了唐玄宗。
听说妹妹陪司马道长前往王屋山,唐玄宗当即坐不住了。要知道,司马承祯可是大唐国宝一样的人物。不用说唐玄宗,就是唐玄宗的祖母武则天、父亲唐睿宗,都对他敬重三分。
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的司马承祯,是司马懿侄儿、彭城穆王司马权的后裔。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笃学好道,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更是无所不通,尤其擅长篆书、隶书。他首创的“金剪刀书”,别具一格,风靡一时。
但他从小就无心仕宦之途。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20岁的他不顾家人反对,独自前往嵩山逍遥谷,师事道教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他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
作为道教上清派的第十二代传人,司马承祯很快引起了当权者的注意。
第一位邀请司马承祯出山的,是武则天。
武则天一生崇尚佛教,对李唐王室奉道教为国教的做法十分不满。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武则天废除李旦,自立为帝,改唐为周,并立即置佛教于道教之上。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为了笼络人心,武则天以特旨召请司马承祯赴东都洛阳。道教人士担心武则天崇佛灭道,司马承祯此去无疑是铤而走险,劝其三思。但司马承祯为了道教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奉诏奔赴洛阳。
在洛阳期间,他再三向武则天阐明陶弘景的“佛道双修”学说,表明“儒、释、道本为一家,乃殊途同归”。
素来强势的武则天,这次似乎被司马承祯的博学打动了,最终颔首微笑,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超”。
不久,司马承祯上表请求还山。武则天特地委托麟台监李峤在洛阳为其饯行。
第二位邀请司马承祯出山的,是唐睿宗。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崇尚道教的他,自然比母亲武则天对司马承祯更充满崇拜和仰慕之情。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求贤若渴,特派司马承祯兄长司马承祎持其亲笔信,赴天台山敦请司马承祯。信中,唐睿宗极力赞美司马承祯的高尚品德和天台山的秀丽风光。
司马承祯到长安后,唐睿宗特意安排他住在宫中,请教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唐睿宗深以为然,自称“弟子”,两次降敕赞美司马承祯:“广成(广成子是上古黄帝时期的道家人物)以来,一人而已!”
唐睿宗多次挽留司马承祯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但司马承祯坚持要回天台山修道。唐睿宗只好恋恋不舍地赋诗送别,并赐以宝琴及霞纹帔。文武大臣百余人竞相赋诗相送,常侍徐彦伯挑选了其中30篇上乘之作,编辑为《白云记》,流行于世。
随后,唐睿宗耗费巨资为司马承祯修复了天台桐柏山桐柏观旧居,诏令“四十里以内不得樵采”,以示优待和崇敬。
从此,司马承祯以“帝王之师”名扬天下,天台山逐渐成为道教南宗的祖庭。
第三位邀请司马承祯出山的,是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道教的忠实信徒。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特地派遣使者将司马承祯迎入皇宫,正式接受司马承祯授予的法箓。和父亲唐睿宗一样,他也成了司马承祯的弟子。司马承祯再次成为名扬天下的“帝王之师”。
不过,司马承祯不愿像其他帝师那样,留在天子身边,辅佐朝政,而是喜欢隐居山林,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修行生活。和前两次一样,任凭唐玄宗怎样殷勤挽留,74岁高龄的他都再三上表请求还山。唐玄宗只好作罢,亲自赋诗作文,嘱咐司马承祯保重身体,颐养天年。唐玄宗还派人在距长安不远的终南山盖了一个院落,请他在里面抄写、校正《老子》一书。
司马承祯完成《老子》校正后,曾到长安拜见唐玄宗,并偶遇曾在终南山隐居、后来在朝廷为官的卢藏用。
两人说了几句闲话后,卢藏用抬手指着终南山,开玩笑说:“这里面确实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啊!”
和卢藏用利用隐居终南山而引起朝廷重视的目的不同,司马承祯是实在不想做官,就摇了摇头,略带讽刺地说:“依贫道看来,那里何止是有趣,简直就是做官的‘捷径啊!”
这句话传到唐玄宗耳里,唐玄宗终于相信,司马承祯是真的想要“出世”,而非“入世”。
唐玄宗以为司马承祯会一直在天台山清修,不料他不仅从天台山去了青城山,还要从青城山前往王屋山,踪迹几乎遍布整个大唐帝国。
对于一个75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如此车马劳顿、万里奔波,万一有个闪失,那还了得!
唐玄宗一面暗暗怪持盈不懂事,这样的大事也不事先禀告一声,一面传令下去,马上派遣得力人选,护送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平安抵达王屋山。
一番波折后,奉唐玄宗之命赶来担任护驾的,是在西域担任四镇十将、诸卫将军的高舍鸡。
高舍鸡是何方人士?为何会被选中担任护驾?这要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说起。
那一年,大唐王朝征服了大唐帝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一大批奴隶跟随唐军来到大唐。
众多奴隶中,有一个年仅2岁、名叫高舍鸡的孩子,刚刚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他也跟随父母来到了大唐。
第49章 他像王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