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母亲身边承欢膝下的日子,何其匆匆。一晃眼,婚假只剩十多天。王维和璎珞不得不踏上前往济州的路途。这日,他们拜别母亲,对弟妹们嘱咐了一番后,带着小蝶,向汴州出发了。
汴州就是如今的开封,在黄河以南,居天下之中。
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庄公在开封城南祥符区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将此地命名为“启封”。
西汉初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改名为“开封”。
北周时期,因开封濒临汴水,是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水运要地,故改名汴州,成为北朝对南朝作战的水运线上的八大重要仓库之一。
唐朝开元年间,汴州已是一座繁荣富庶的名城,有“琪树明霞五凤楼,汴京富丽天下无”之美誉。
汴州城内河流众多,尤以汴河为主要水道。隋炀帝开凿的绵延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其中,通济渠就在汴州城内,联通黄河和淮河。
汴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来自江南的粮食等物质源源不断地运到汴州,再从汴州运往洛阳、长安,时人称“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王维和璎珞骑马驰骋在红叶黄花间,一路上,秋光明媚,秋风拂在脸上,不焦不躁。放眼望去,枫叶漫山,秋菊遍地,正是出游的好时节。
一入汴州城,随处可闻叫卖茱萸和菊花酒的声音,随处可见花朵硕大、色泽纯正、高矮适中的菊花,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菊花特有的淡雅清香,可谓“冲天香阵透汴州,满城尽带黄金甲”。
王维知道汴州城内有一处赏菊的最佳去处——百花苑,便携了璎珞前往,小蝶尾随其后。璎珞今日穿了鹅黄色窄袖罗衫,搭配浅绿色齐胸襦裙,通身宛若菊花仙子般,轻快地穿梭在百花苑内的菊花丛中。秋阳洒落在她身上,愈发显得人淡如菊,心素如简,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百看不厌的清丽婉约。
王维不觉看得怔了。曾经,当他被岐王告知玉真公主欲招其为驸马时,他一度以为,今生再无可能和璎珞共赏天下奇山异水。因此,此时此刻,能和璎珞携手共赏菊花,竟然有种恍如梦中的错觉……
“摩诘,你看,这重瓣紫色菊花,倒是难得。”顺着璎珞手指的方向,王维看到花圃中有一株开得正艳的紫色菊花。难能可贵的是,顶上不是一朵,而是双花对峙,傲立群芳。
“小姐,如果能将这朵菊花插在白色瓷瓶里,放在堂舍里,一定好看。”小蝶拍手称赞。
“唔,养花如同养人。这重瓣紫菊,是菊中的珍品,最是难养。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花了心思在上面,就定然能养活得好。”王维看了看菊花,又看了看璎珞,颔首微笑道。他表面上在说养花,却似乎句句都在言它。聪慧如璎珞,怎会不知他的言外之意?
王维携了璎珞的手,一边赏花,一边将他认识的品种一一解说给她听。末了,他驻足而立,说:“如此美景,怎可无诗?我心里倒是得了几句,不妨吟与娘子听听。”
璎珞点头微笑,说:“是了,有些时日没听你作诗了。”
王维负手看向花丛,郎朗吟来:“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璎珞自然听懂了诗中的借菊传情,她也略一思索,笑意盈盈道:“摩诘,我也凑了几句,不知可好?”
“娘子的诗,自然是好的,我洗耳恭听。”
璎珞走到重瓣紫菊旁,一字一句斟酌道:“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唔,甚妙。‘醉酹寒香酒一杯,我今晚倒是想喝一杯酒,你陪我可好?”王维笑微微地看着她,眉头微不可见地挑了挑,眼里倒是有几分促狭。
璎珞知道王维酒量了得,心中一动,说:“记得每年菊花盛开时,家里就会酿菊花酒。阿娘让厨下将菊花的茎叶和黍米一起蒸,那种香味,在屋里可以长久不散,阿爷很是爱喝。摩诘,往后我也酿菊花酒给你喝!”璎珞几分俏皮,几分得意。
“若能喝上娘子亲手酿的菊花酒,我定要醉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和爱上共赏菊花、共饮佳酿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人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罢。
当王维和璎珞流连于汴州城的菊花时,在距离汴州千里之外的四川青城山,玉真公主正独自一人喝着一杯五味杂陈的菊花酒。
没有王维的长安,没有亲情的李唐王室,让她不再有些许留恋。她亲手抄写完5000多字的《道德经》后,就怅然离开长安,回到了阔别8年的青城山。这里,是她10年前出家的地方。
10年前,为了远离冷酷的宫廷斗争,她来到这里。如今,为了远离红尘纷扰,她再次来到这里,试图放下一切,回到不曾认识王维时的心境……
盛在夜光杯中的菊花酒,散发着琥珀色的光芒,轻轻一摇,犹浸菊香。虽然酒是刚刚热过的,但喝在口中,却渐渐发凉,一如那些红尘往事。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同样是菊花,有的菊花,会在爱人深情的眼眸中明媚地绽放,开在爱人怀中,开在爱人心头,被爱人珍藏一生一世。
而有的菊花,却在寒风中孤独地开,又在寒风中孤独地落。唯一的欣赏者,只有自己。最终,无非是被酿成了一杯酒,留下似有若无的一缕残香罢了。
她手中的这杯菊花酒,大约就是由那些孤芳自赏的菊花酿成的。否则,怎会如此酸胀?如此苦涩?
她一口一口地咽着,和酒一起咽下的,还有那些酸涩的回忆。这样也好,就让它们一起咽入喉中,尘封在记忆深处罢。
其实,她不知道,她并非孤芳自赏。
有一个和王维一样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正向她遥遥走来。他就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氏李白。
他和同龄的王维、比他们小11岁的杜甫一起,成为盛唐诗坛三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分别被誉为“诗仙”、“诗佛”、“诗圣”。
李白的血液里,流淌着不同于汉人的文化基因。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碎叶城是唐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与龟兹、疏勒、于田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之一。
李白5岁那年,突厥人入侵碎叶,李家举家东迁,辗转
第34章 李白出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