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来到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定居。
      715年,当王维从山西前往长安参加科考时,李白则“好剑术、喜任侠”,一心渴望的,是求仙得道。
      他曾写过一封《与韩荆州书》的自荐信,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718年,当王维在长安辗转于科举考场时,李白正隐居昌隆县北五十里地的戴天山,一边求仙问道,一边潜心读书。
      戴天山上有一位道行高深的道士,李白几次前去拜访,都无缘相见。他怅然而归,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少年李白只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后来,李白离开戴天山,游历天下,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在天地之间纵横驰骋。
      719年,他听说当时的天下名道、人称白云先生的司马承祯道长正在嵩山清修,怀着澎湃的仰慕之情,他立即前往嵩山。
      司马承祯出生于647年,字子微,法号道隐,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后人。他家学渊博,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篆书和隶书。他独创的“金剪刀书”,更是别具风采,风靡一时。
      然而,出生官宦世家的他,却厌倦了仕途。667年,21岁的他,决定拜在当时著名的道士潘师正门下,隐居嵩山,潜心修行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
      潘师正是南朝著名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的第四代弟子。潘师正十分赏识司马承祯,将他视为正式传人,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
      在潘师正的悉心培养下,司马承祯成为道教茅山宗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
      只可惜,当李白慕名赶到嵩山时,司马承祯刚离开嵩山,前往天台山玉霄峰清修。不过,李白也没有白走一趟,他有幸认识了司马承祯的弟子胡紫阳,当面向他讨教了一番,并写下了“予与紫阳神交,饱餐素论,十得其九”等句。
      胡紫阳有一弟子,名叫元丹丘,和李白年纪相仿,志趣相投。李白潇洒不羁,自视甚高,却极欣赏元丹丘,认为他有慧根,是可以长生不死的仙人。
      他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一起访仙修道,炼丹舞剑,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720年春天,唐玄宗任命元丹丘为长安大昭成观威仪使。元丹丘只好离开嵩山,前往长安。
      分别之际,李白写了一首《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赠与元丹丘。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两人依依话别,互道珍重,相约日后再见。事也凑巧,721年深秋,玉真公主回到阔别8年的青城山。元丹丘听说后,便从长安赶来青城山看望她。
      得知李白就在四川,便约他在青城山相见。
      故友重逢,自然要开怀畅聊。两人边喝边聊,千杯不醉。
      “太白,你才华横溢,鲜有人及。当今圣上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依我看来,你是锥处囊中,其末立见。”
      “哪里,我一生所好,唯与三五知己饮酒、吟诗、舞剑而已。快意人生,不过如此。”
      “此言差矣。常言道:乱世隐于山林,盛世出将入相。眼下正是太平盛世,你倒不应如此埋没了自己。你若有心入仕,我倒可以帮你引荐引荐。”
      “哦?此话从何讲起?”
      “当今圣上一母同胞妹妹玉真公主,10年前在四川青城山出家,号持盈法师。说起来,我和她倒是有一面之缘。”
      “玉真公主?”李白怔了怔,摇了摇头,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至于这个用处,是在庙堂之上,还是山野之间,并没什么要紧。来来来,如此清风明月,还是喝酒要紧。”李白说着,一仰头,又一杯美酒落了肚。
      唉,这个李白,美酒当前,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元丹丘摇了摇头,一仰脖,也喝下了手中的一杯酒。
      其实,元丹丘和玉真公主并非只有一面之缘。
      玉真公主十分敬重马承祯修,奉唐玄宗诏命,拜司马承祯为师,并为司马承祯修建金塔。
      玉真公主在四川青城山修道的三年里,元丹丘曾跟着师祖司马承祯、师傅胡紫阳去青城山拜见公主,坐而论道。
      元丹丘的聪慧、机敏,给玉真公主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再加上胡紫阳身体欠佳,玉真公主有事求教司马承祯时,往往派人传话给元丹丘,由他负责向司马承祯禀报。
      渐渐的,和司马承祯有关的一应大小事务,都由元丹丘负责照顾、打理。
      久而久之,元丹丘和玉真公主日益相熟,交情日深。玉真公主回到长安玉真观后,偶尔还有书信往来。
      720年初春,唐玄宗任命元丹丘为长安大昭成观威仪使,其实就是玉真公主推荐的。
      在长安的日子,他越来越觉得,以李白的才华和天赋,不来长安实在是太可惜了。
      因此,这次和李白重逢,他已打定主意,不管李白是否愿意,他都要将他引荐给玉真公主。

第34章 李白出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