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道书认为:“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气,凝结
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谓之帝,道居帝之先,故为元始。”ad唐末道士杜光庭于广明二年
(881)进《三界混元图》于朝,其中叙曰“天尊者极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则为气,
息则为形,不无不有,非色非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
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化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天尊,盖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则弥高,
攀之则无阶,杳杳冥冥……生万物而不为主宰,御万化而不为言,至尊、至极,故曰天
尊也。”ae《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纪》云:“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
未沌之霞,托体虚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际。时玄景未分,天光冥远,浩漫太虚,积七千
余劫,天朗气清,二晖缰络,玄云紫盖映其首,六气之电翼其真……进登金阙,受号玉
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总之,从两晋到
南北朝时,元始天尊已逐步驾临于太上老君之上,成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灵宝天尊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南北朝时《上清》《灵宝》经相继出现太上玉晨
大道君、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第二神阶中位,名“上清高圣太上玉
晨玄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云笈七签》卷一百一的《太上道君纪》《上清高圣太上
玉晨大道君纪》所记略同,但又稍有差异。
据《灵宝略纪》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
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
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
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元始乃与道君游履十方,宣布法缘,既毕,然后以法
委付道君,则赐道君太上之号,道君即为广宣经箓,传乎万世。”af又据《洞渊集》称:
“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
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无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
道之元,为道之气,即师事元始天尊,称受道弟子焉。犹是老君禀而师之矣!居上清真
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箓、三洞仙经,付经师郁罗翘真人,传教于万国焉!”ag上清、
灵宝派新造作的太上道君,依然以“道”为根,体现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的思想。
后之灵宝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来。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为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
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
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
物,并与“道”相等同。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
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
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
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ah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
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
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
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
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ai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
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aj“不得辄
立异姓。
……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ak因此,天宝年间,玄宗最后为他上“大
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
元上德皇帝”。
虽然历代帝王和民间传统都奉太上老君为道教始祖,但在道教三清尊神中仍居第三
位。lvse(
014 三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