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一看乾隆如此反常的举动就知道这是雷霆之怒的前兆,本想着知难而退,后来一想这篓子既然已经捅了,那干脆就把想说的话都说完吧,免得日后想起来那些未尽之言再后悔,于是来到乾隆面前,跪倒在地,口中兀自道:“臣一心为了朝廷的江山社稷,如今不能不把心里的话说完,即使皇上怪罪,臣也要时时想着我大清的黎民百姓!”
乾隆急过了头,反而冷静了下来,现在他审视这两个臣子的内心倒比他们说的话更重要了,于是刚才脸上失望和颓唐的神色转瞬即逝,忽而换了一副鼓励的颜色,问道:“朕什么时候不让你们说话了,难道把当年朕为了整修避暑山庄,钱丰领着那帮御史们半夜砸宫门、闯后宫进谏的事你也忘了不成?——后来钱丰又为了给云南的百姓争取到一点赈灾的粮款,甚至大闹金銮殿,头撞乾清宫,难道朕把他给杀了?只要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只要是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只要他心中时时有我这个乾隆皇帝,就是骂我是桀纣之君,我也忍得!”
刘墉一听乾隆的这番话,心里顿时就咯噔了一下,心说:“你这不是在强词夺理吗?什么事到了你嘴里就成了冠冕堂皇了,当年钱丰……”
“刘墉,今天朕就让你把你心中的那番话说个明白,也让朕知道你的那番忠孝之心!”乾隆说着又坐到了御榻上,乌黑的眸子里闪着幽幽的让人无法琢磨的亮光。
刘墉明明知道乾隆这就是龙颜大怒的信号,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胆子,向前跪爬了两步道:“臣这几年在军机处主要负责边疆的那几个战事和各地的漕运、粮道、河道和赈灾地事。臣粗略估算了一下,这还不到三年地功夫,光这几件边疆的战事就花去了将近两万万两银子;这期间还有皇上的一次南巡和太后的大丧,也用去了不到三千万两;再加上河道的整修、漕运的疏通和南方几个省份的赈灾,如果细算起来。皇上。那可是一个惊天的大数字啊!这些钱要是放在前几年,那可就是我们大清国库近十年的总收入啊!可是在这短短地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这些钱都是和珅就任御前财政大臣以来,从南京支出的啊!——如果说当官是为了朝廷、为了黎民百姓,那和珅在南京可是为我们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啊!要是没有和珅,说不定会有多少灾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要是没有和珅,说不定边疆的战事早就不可收拾了!”
乾隆一听这几个数字,心里就是一动,细细一想刘墉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平时总说乾隆盛世,可是前几年国库的亏空和财政的吃紧,他是比谁都清楚的。在他任用和珅以前,他在南巡地途中还得借银子来继续南巡的那一幕他到现在也也没忘。
乾隆的眉头一皱,刘墉就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于是不等乾隆再次发问就接着奏道:“现在和珅坐镇南京,每天上门找他要钱地人都能抵得上一个善捕营的人。和珅每天为了应付那些上门要钱的人,几乎把他能想到的赚钱的办法都用尽了!有些官员说他私自和洋人通商、利用朝廷命官的身份开办工厂谋取暴利、鼓励工商业地发展与我大清的国策背道而驰,以前臣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现在以微臣看来。他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朝廷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刚才微臣所说的那几项,哪一处不得金山银山的往里填啊,而我们的收入也实在有限,以前凭着盐税和铁铜上面还能多收一点,可是那些跟咱们这几年花掉的银子比起来。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啊!——所以微臣认为,和珅在南京地所作所为,朝廷不该禁止,相反还应该下旨鼓励他,把那些事情往大处去做!”
说到这里,刘墉又忽然觉得乾隆的反应太平淡了,于是就只好暂时打住,缓缓地抬起头来想看看皇上是什么反应。没想到这时福康安又见缝插针地奏道:“皇上,奴才看关于和珅这件事确实是朝廷太多虑了!和珅一心为国。又是个治世地能臣,奴才看皇上应该传旨大大嘉奖一番,好让他今后做起事来也没有后顾之忧!”
福康安这句话可真让乾隆再也忍不住了,冲着福康安大喝一声:“你别说了——”。霎时间乾隆的语气一下子变得暗哑阴沉,他突然涨红了脸,一把抓起面前的一叠奏折“嗤啦嗤啦”几下就撕了个粉碎。
福康安可真是个孩子,平时又让乾隆真给宠坏了,看到乾隆如此震怒,竟然还想着冒犯天颜,逆龙鳞而强谏,不过他说得已经不是和珅的事了:“……皇上,我还有一件大事要奏明皇上!那就是今后咱们也该想着如何发展咱们大清的军队了,现在印度兵……”
站在一旁的老太监高云从哪里还顾得上福康安,早就脸色惨白,旁边的几个小太监也匍匐在地,
隆还想着撕案上剩下的那几
第三卷 PK乾隆 130章 疯子皇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