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001】生命的中转站[2/2页]

站在风暴之眼 徐婠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热情地跟姜洋打招呼。
      “怎么您又来了呢?”姜洋也热情地回应,唯一露出的眼睛笑成了弯月牙。
      “昨天晚上来的,看来是要在这过年了,呵呵呵……”
      “有我们陪着你呢!”小林一边回应陈老,一边和姜洋走到1号病房床头,开始交班。
      “体温36.5—37.2摄氏度,脉搏60—92次\/分,血压波动在110—134\/50—72mmHg,血氧饱和度85%,经口气管插管刻度23cm,呼吸机辅助呼吸,痰液中量黄色粘痰,每小时尿量50—100ml,24小时共2100ml……”
      ……
      他们来到4号病床,4号病床是一个五岁女孩欣欣。
      欣欣虽然身上插满了管子,但当她看到姜洋后,跟姜洋挥手打招呼。
      “欣欣好。”姜洋的眼睛又弯成了月牙,他非常喜欢这个小孩。
      这个孩子一直是姜洋管床,她是因免疫系统疾病入院,且伴有严重的并发症,久治不愈,后转入ICU,病情已经接近终末期。
      家属对此似乎早有心理准备,其实像欣欣这样的情况进入重症监护室就是一场“豪赌”。ICU病房的治疗费用日均至少都在几千元,在这场“豪赌”里,每一天,医患双方都要共同面对很多抉择。
      医生的挑战在于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家属的挑战或许在于,在这段人生最纠结的时刻,他们是否愿意去花钱进行“赌博”,还有就是他们是否应该完全相信这些穿白大褂与护士服的人。
      欣欣的妈妈是属于毫无保留去相信的家长。几乎每一天,姜洋都会在医院过道处看到欣欣妈妈,隔着一层玻璃,母子俩眼神对话。这场面既温馨,又让人动容,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
      小林交接完欣欣的情况后,转身面向5号病床。
      5号病床是一位年轻人,26岁,重症胰腺炎。最初的病灶是隐隐约约的腹痛,而疾病却像魔鬼一样,跑得比他快千百倍。跑着跑着,疼痛蔓延,他呼吸急促,像被扼住了胸腹,喘不上气,陷入昏迷。
      ……
      在ICU里,大都是命悬一线的病人,每时每刻都上演着生死离别。这里是生命的中转点。
      常见的年老之人,六十岁以上的尤为“主流”。年轻人却是ICU里的“稀客”,那些住进ICU的年轻人,多是因为意外,或手术失败,或是突然的急症。ICU像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急刹车,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死神”警告。
      8点,姜洋顺利接班,开始对监控设备的报警数据进行检查和更新,便于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一轮下来,姜洋又开始配制特定的置换液,为做血液净化处理的患者其更换置换液。
      时而,有重症病人出现高烧的症状,姜洋在护工的帮助下,为病人放置冰袋头枕,用于降温退烧。时而,要关注室内的各类医疗仪器,保持高度清醒,准确操作仪器……
      1994年出生的姜洋,已在医院工作三年有余,每次当班,都是从头忙到尾。普通病房可以有护工以及家属在身旁,ICU的护士有时候真的是护士加护工还有家属,身兼数职,三者合一的感觉。
      但他早已从刚开始的紧张生疏,到如今的从容娴熟,从最初选专业的时候看到的是护理专业良好就业形势,到他渐渐发现这份职业给予了自己一定责任感和成就感。

【001】生命的中转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