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新编的几个神机师都是紧连在一起的,朱厚照也是偷偷的去神机2师、3师、4师、5师这边看了看,训练的都热火朝天。
新式神机师的待遇好,普通士兵每月五两银子的饷银,这绝对是妥妥的高薪了,再加上包吃包住,每月有四天假期,每年还有两月的假期,这待遇远超现在的明军。
所以不仅仅吸引了大量京营的青壮报名参军,而且在天津和京城两地招兵也是非常的顺利,很多士兵都还是朱厚照麾下产业里面的青壮以及家里面的兄弟来参军的。
否则的话,朱厚照即便是想要编练新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可没有人愿意去当兵,当什么破落的军户。
当然,新式神机师的士兵都是不入军户的,他们只需要当五年的兵,五年之后看表现,如果表现优异可以提干就继续在军营里面留下来当军官,如果表现不行就直接退役。
这是类似于后世义务兵役制的制度了,都有退役制度。
退役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个时期大明的军户们根本就没有退役之说,甚至于可以说世世代代都的军户,爷爷是军户,儿子也是军户,孙子还是军户。
无论是边军也好、京营也罢,很多都是老弱病残,因为他们没有退役一说,实在是不行了,那也是子承父业的继续去当军户、当兵。
再加上大明军户制度的腐败、糜烂,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明无论是边军还是京营,老弱病残一大堆的,军户们纷纷逃逸,出现大量的空缺,曾经横扫天下的明军很快就彻底的废了,不堪一战。
这也是土木堡之变,大明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土木堡之变时,明军的战斗力早已经不是朱棣时期可以五出漠北的强军了。
要不然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大明军队怎么会一下子就打不过瓦剌人?
当时明军的兵力数量足足有几十万人,然而土木堡一战,三十多万明军几乎被杀的干干净净。
如果是朱棣时期五出漠北的明军,当时即便是指挥不力,恐怕也不至于说遭遇如此的惨败。
归根结底还是军户制度出了问题,出了大问题。
军户制度下,短短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明军就彻底的废了,边军废了、京营也是废了,军户更是废了,早已经不堪一击了。
后世的史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军户制度是导致大明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军户制度下,所有的一切都被军户制度给限制的死死地,明军没有办法得到青壮来不断的更新换代,拥有新鲜的血液,军户们也是被户籍制度死死地限制,世代都没有希望,逐渐的被军户的军官给剥削、压榨。
最终结果就是导致整个大明军力的彻底崩溃,毫无战斗力,面对被朱棣打的逃遁漠北的北方草原游牧部族都无比的被动,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也是朱元璋这个缺乏长远目光的人所埋下的巨大祸患。
基于这一点,朱厚照在编练新军的时候就已经设置了退役制度,效仿后世的军制,五年退役,定期不断的更换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军中都是青壮有力的士兵。
朱厚照也就是现在还没有成为大明的天子,否则后期的还会从大明全国各地区征兵,要从整个大明征兵,征身强体壮的青壮,同时再将所有人都给分开,这样才可以防止某地的人太多,从而把控军队的事情。
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是喜欢在一地征兵,进而形成了诸如青州兵、淮西兵、秦兵之类的,其实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
很容易在后期慢慢的形成地域性的小团队,这对于军队的建设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后世征兵为什么是全国性征兵的每个省、每个县的名额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说在一地一下子就征很多兵。
这里面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朱厚照不断的思索着,军事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这不仅仅关系着以后自己能否彻底掌握大权的事情,更是关系到了以后大明能否纵横天下的大事。
大明想要扫荡寰宇,对外扩张和殖民,那就必须要打造出一支强盛的军队出来,纵横天下的大军,并且要从制度上保证它能够一直延续和强大下去。
而不是和大明的军户制度一样,仅仅只是强盛一时,接着很快就彻底的腐朽不堪了。
“殿下,骑兵师到了!”
这时,刘瑾小声的提醒道。
“嗯!”
朱厚照点点头,下了马车朝骑兵师的军营走去。
此时此刻,骑兵师内,骑兵1师和骑兵2师的人正在训练,巨大的操场上大量的战马在不断来回的冲刺、士兵们手持新式的马刀不断的砍杀假人、稻草人之类的训练目标。
同时在其它的操场上,骑兵师的人排列的整整齐齐,正在不断的训练列队、排队、转向等等。
这些枯燥的训练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很容易就掌握,也好像和战斗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事实上,这种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这训练的是士兵的服从性、纪律性和组织性,不断反复、不断、日复一日的这种训练,让士兵学会服从,能够快速的组织起来、同时拥有较高的纪律性。
朱厚照仔细的看着骑兵师的训练。
骑兵师是朱厚照准备用来和草原人决战的重要利器。
草原骑兵来去如风,进可攻退可守,想要真正的对付草原骑兵那就一定要用骑兵对付骑兵。
火枪兵的话只能用来防守,如果骑兵不进攻你,火枪兵也不可能靠两条腿去追上骑兵的。
关于这点,朱厚照相信草原人很快就会明白,也会清楚火枪兵的弱点,只要不傻乎乎的和榆林关一战一样去对着排列好的火枪兵冲锋,其实根本就不用害怕火枪
第193章,武装到牙齿的骑兵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