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三分之一?”
“这税率也太高了吧?”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很是惊讶的说道。
大明的商税三十税一都要收不到了,这收三分之一,那些商人们非得造反不可。
“父皇,三分之一的税率确实是高了一点,但也不过分,主要是因为对外贸易的利润非常大!”
“将我们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等贩卖到海外去,价格几乎都要翻几倍,再从海外带回我们大明所需要各种商品,同样至少也是几倍的利润。”
“这些海商出海一次,几乎都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利润。”
“即便是征收三分之一的税,他们依然有着极高的利润,这也是宋朝为什么在如此之高的税率下,海外贸易让非常兴盛的主要原因。”
“因为对外的海贸不同于我们大明内部的田税和商税,对外海贸的利润足够大,有着足够的利润空间,即便是征收三分之一,海商们依然有着极高的利润。”
朱厚照一听也是连忙说道。
这个弘治皇帝考虑问题就不会自己动脑子去想想,宋朝的海外贸易非常的发达,如此高的税率还能够发达,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海贸的利润超乎想象啊,区区这点税根本就不算什么。
“利润竟然如此的惊人,这税确实是该多收一些。”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微微点头。
如果有几十倍、上百倍的利润,这多征收一些税倒也合理了。
“父皇,这个还是要看货物种类的。”
“有些货物种类就没有那么高的利润了,所以还是要采取区别征收的方式。”
“也要结合我们大明的情况来进行调整,而不是想着永远都一成不变的。”
“就像我们现在的各种制度,比如军户制度,早已经糜烂不堪,不堪一用,这制度一直沿用下去,对我们大明不仅仅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让我们大明逐渐的走向毁灭。”
“再比如这个盐政制度,朝廷和百姓都没有从中获利,真正获利的是那些盐商,如果这个制度不变,只会让盐商集团不断的坐大。”
“父皇你也看到了,这朝廷之上有多少大臣都在为他们说法,这些大臣会不知道盐政的情况吗?”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只是这些大臣都和盐商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已经成为了盐商集团的代言人,而不是为国为民、忠君爱国的臣子了。”
“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朝廷的制度、法律法规也要随之不断的变化,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治理好国家。”
“天天祖制、祖制,国本、国本的,怎么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来?”
朱厚照看看弘治皇帝,也是继续给他洗脑,洗脑不能停。
“照儿你说的有道理,以前是父皇太傻、太过迂腐了。”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再次说自己太傻了。
那是真的傻。
通过厂卫和朱厚照,弘治皇帝算是看清楚了大明现在的情况和局势,也看清楚了朝中这些大臣们的嘴脸。
以前所谓的君臣和睦,只不过是因为弘治皇帝没有触动这些人的利益,同时也是极大的让渡出来了部分的君臣,什么都听他们的,成为了泥塑木雕的天子,所以才君臣和睦。
但是当真正触及这些人利益的时候,今天早朝上的一切就说明的清清楚楚了。
哪里有什么君臣和睦,那都假象。
弘治皇帝现在算是多少能够理解自己父亲当初为什么要重要厂卫的力量了,不动用厂卫的力量,不给这些大臣们威慑的话,他们根本就肆无忌惮,什么都不怕。
你想要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反对,并且鸡蛋里面挑骨头。
自己都已经非常的勤俭节约了,可是依然还是有人天天上书要自己勤俭节约,巴不得自己一两银子都不要花,全省下来,然后被他们掏出去,变成他们的银子。
就像几年前自己拨款的五十万两内帑银子一般。
“陛下~”
“大臣们都到了!”
这时,萧敬前来提醒道。
“宣他们进来吧!”
弘治皇帝一听,也是点点头说道。
很快,刘健、李东阳、谢迁、马文升、侣钟五人走了进来。
“诸位爱卿,你们对于开海和开发私人办盐场的事情怎么看?”
弘治皇帝看看朝中的五个重要大臣,想了想问道。
“陛下,开海之事利国利民,臣也以为应该开放更多的港口,允许百姓下海捕鱼,不过海盗和倭寇始终是一大隐患,如果不予清剿的话会严重影响我大明开海的。”
刘健作为内阁首辅,也是第一个站出来表态。
“嗯,朕去年的时候就命令英国公张懋和定国公朱辅前往东南沿海地区整顿水师了,相信打击倭寇和海盗应该是没问题的。”
“太子也是已经在天津这边开建海军学院,训练海军,倭寇和海盗不足为患。”
弘治皇帝点点头说道。
“陛下圣明!”
刘健也是赶紧拍马屁说道。
“你觉得开放私人盐场的事情怎么样?”
弘治皇帝再次问起私人盐场的事情来。
“陛下,我大明百姓吃的盐确实是太贵了一些,朝廷收到的盐税也确实是太少了,适当的开放私人盐场,试一试,看看效果,也是可以的。”
“如果到时候出什么问题的话,再来关闭也不迟嘛。”
刘健想了想也是给出了和稀泥的观点,试一试,没说支持,也不说反对,既不得罪天子和太子,也不得罪死盐商集团的代表。
“你们怎么看呢?”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转头看向李东阳、马文升、侣钟、谢迁几人。
“陛下,臣以为刘公所言甚是。”
“开海利国利民,不过开海也不是简单的说开海就行,还需要制定出相配套的完善的海关制度和关税制度来才行,才能够真正的让开海利国利民。”
“至于开放私人盐场,我觉得刘公之言非常的正确,
第185章,修南北水泥公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