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吕大良等实习生跟在船员们的身后走下舷梯时,第一眼就被高耸在码头上的无数架吊装机所震撼到了。
高达十数丈的巨大的吊装机密密麻麻的树立在码头边,码头和船舱同时有数名工人进行操作。这种利用杠杆原理和滑轮组构成的简易器械,裴茳曾经在力学课上详解过,成绩优异的吕大良等实习生对它们的工作原理非常了解,但真的见识到实际运用的吊装机,还是被这种壮观的景象所感动。
落日余晖之下,一支支长臂繁忙地在海船和码头之间转动,将一个个集装箱从船上吊到码头上,整整齐齐的码堆好。书上、课堂上抽象的概念化成了现实,机械取代了人力,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实在是让吕大良们感慨万千。
“这就是机械的力量!”曹云喃喃道。他是主攻建造术的,对各类机械设备非常着迷,只要空闲下来,就在纸上写写画画,设计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确实很壮观。”身侧的周翔同样赞叹着,目眩神迷,“一次吊装,可将百石重的集装箱轻松转移到岸上,实际操作人员……岸上八人,船上十二人……按这个速度,一个时辰可吊装十次,我算一下啊……”
周翔是主攻后勤保障的,对于人力资源的节省很敏感,见到这种场景,忍不住就想去计算一下吊装机的成效。
“算个屁!”跟在他们身后下船的齐骁一巴掌拍在矮小的周翔的脑门上,“多大的事?在这里瞎耽误功夫。赶紧跟着我去港督府。等我把你们移交给闻督之后,你们爱咋办就咋办……”
齐骁在四海行的地位极其特殊,既是齐适高的嫡长子,又是裴茳看重亲近的弟子,讲武堂的学生们对他自然是既敬且畏。在齐骁面前,可没人敢摆谱。
众人下了船之后,从码头区的车马行租了辆马车,一行人坐着马车摇摇晃晃地往外走。每个码头都有“四海车马行”驻扎,毕竟码头离主城集聚区甚远,有二十几里地,人货在陆地上的运输都离不开车马,四海行就单独成立了车马司这个运输机构。刚开始,车马司对四海行内部人士还是免费提供方便的,对外部人员才收取费用补贴运营成本。但随着滥用人员越来越多,极大侵占了物资运输的运力,最终港督府还是向乌家庄报请即便是四海行内部人士也要付钱的申请。裴茳与监事江聘鹤商量了之后,很快就回复了港督府的申请,决定将车马司剥离港督府,单独成立“四海车马行”,无论谁使用车马,都需要给付费用。车马行所获得利润除了维持运作成本之外,每年的利润上交四海行八成。余下的两成作为车马行运营人员的薪酬和奖励。
经过这一番改革,四海车马行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的迅速壮大起来。主持车马行的郑胜本来只是郑氏家族内的一个旁系子弟,读过几年书,因觉得自己不是读书当官的料,便早早地在夷洲岛大开发之初就第一批登岛,又走了郑容的门路,在港督府混了个后勤上的职司。没过几个月,港督府为了解决运力问题,成立车马司,郑胜主动请缨负责组建,随后又剥离出来成立“四海车马行”,郑胜摇身一变成了四海行一个独立机构的负责人,身份地位也扶摇直上。
由于有着独立运营的资格,郑胜对车马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收费标准统一,以路程远近和货物重量为准;高价值或是客户要求特别安保措施的,以高价收费;车马行不再拘泥于码头区与高雄主城集聚区之间的运输,还继续向外延伸,费用另计;大幅提升车马行运营雇工的薪酬待遇,与雇工签订劳务合约,薪酬以月计和年终考核提成的形式组成……等等。
在郑胜的主持下,四海车马行的成立的当年就为四海行带来利润总额一万九千贯之巨,郑胜本人也得到了裴茳等四海行的股东会表彰和奖励,并邀请其参加了年底在乌家庄举行的年会。
第五章 高雄港(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