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章 反贪(2)[1/2页]

穿越南宋当皇帝 浮沉的命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范钟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陛下的意思,是从民间招募反贪的官员?”
      皇帝到底在玩什么?反贪司都是民间精英吗?那自己这个朝廷官员,堂堂士大夫,又算什么?
      不过,要是反贪司都是民间精英,唯独他一个士大夫,让他也觉得一种骄傲,对自己道德得到确认的骄傲。
      “你说的没错!除了反贪司是朝廷的衙门,其中的雇员都是民间人士。从现在开始,你范钟也不是朝廷官员,而是无官一身轻了。”
      赵?哈哈笑了起来,有些小得意。
      反贪司,明着是朝廷的衙门,实际上反贪司的官吏们什么都不是,只是照常发工资,还不如后世的国企。
      而反贪司的禁军,不定时更换,确保执行队伍的纯洁性。
      至于反贪司的雇员们能不能成为朝廷官员,则要看反贪司雇员的品行,以及其个人的工作能力。
      “陛下,反贪司都是来自民间,是为了避免官官相护呀?”
      徐良和周平对望一眼,徐良灵魂出窍,径直问了出来。
      雇员都是普通百姓!赵?玩的真是让人心跳。
      “不错!就是为了避免官官相护!”
      赵?点点头,继续说道:
      “反贪司直接向朕禀报,有权处理一切反贪事宜。肃贪倡廉,查察大案要案。反贪司与朝廷所有衙门脱离,所有雇员由你们三人自行决定,周平作为主事,可以做最后的裁决。”
      大宋两百年,要是靠官员能反贪,也不会是现在这破样子。要根除腐败,非得不走寻常路。
      “你们三人各管一路。江南东路推行新政,四川是边陲,两浙路是行在所处。刚开始人手不够,可在重要的州府设点,明察暗访,尽快打开局面。”
      赵?看了看众人,好奇道:
      “你们怎么不问问自己的俸禄?”
      他忽然想起后世那句“不问钱问你老母”的名言来。
      三人对望,徐良尴尬一笑。
      “陛下看着给,我们都是一大家子,反正陛下不会亏待我们。”
      “你倒是一点也不客气!”
      赵?沉吟了一下,继续道:
      “如今国库空虚,你们先担待点。范钟和徐良为副主事,俸禄为 600贯。周平是主事,俸禄为700贯。下面的干事从 200贯到 300贯。”
      “臣领旨谢恩!”
      周平几人肃拜行礼,心思各异。
      吏员一年200贯都300贯,虽然不能和官员相比,但足够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可以放心做事。
      徐良手心出汗,心头“怦怦”直跳。
      尽管赵?已经给他打过招呼,但反贪司副主事,和范钟这种士大夫平起平坐,他是做梦都没有想到。
      只怕是,田义也没有他薪酬丰厚。
      600贯,妻儿不用为生计担心,还可以帮助家里。
      他的父亲,尤其是他的嫂嫂,会不会对他笑脸相迎?
      赵?那里知道徐良的想法,他看着几人,郑重其事。
      “反贪司之所以全由民间贤士担任,就是要根除官官相卫,杜绝贪腐横行。所有反贪司吏员,谁要是敢作奸犯科,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赵?脸色凝重,周平等人心头凛然。
      反贪之事,皇帝如此看重,可不敢轻慢待之。
      “陛下,那反贪司执法的律条如何界定?”
      范钟迟疑地问道。
      要反腐倡廉,总得有法可依。本朝反腐,都是以道德约束,难有律法可依。
      “朕已让大理寺少卿徐暄,以及江南东路提刑官宋慈来京。你们合计一下,尽快形成律法,在大宋各路试行!”
      赵?说着,拿起桌上的纸张,递给了周平。
      “这是朕为反贪司拟的律法条文,你们看一下。”
      周平拿起纸张,几个人看了下去。
      “贪污数额在万贯以上,死刑,没收家产。
      贪污数额在5000贯到1万贯,处于10年以上,20年以下流放刑期,没收财产。
      贪污数额在3000贯到5000贯,处于5年以上,10年以下流放刑期。没收财产。
      官员贪腐者,十年以内子孙一律不得入仕。
      影响恶劣,使朝廷和百姓遭受损失巨大,死刑,并没收家产。”
      几个人看完,都是面面相觑,范钟胆颤心惊说了出来。
      “陛下,要是按这律法,大宋的官员可要抓完了!”
      一个没收家产,一个流放之刑,对贪腐的官员来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那也比他们祸国殃民强!”
      赵?冷冷一笑,眼中杀气腾腾。
      “老百姓过得这么苦,辛辛苦苦一年,不过60贯左右。贪污万贯,相当于百姓不吃不喝要干160余年。不杀你杀谁?”
      一万贯死刑,南宋普通百姓一个月花销五贯,按 2000元人民币算,一万贯相当于后世的四百万左右。在这百姓勉强吃饱饭的年代,够慈悲为怀了。
      明初朱元璋反贪,60两银子杀头。按照当时的物价,一两银子换米二石,60两就是米 120石,共一万八千斤,大约五万块。
      四百万对五万,百姓都是困苦,他已经算宽大为怀了。
   &n

第31章 反贪(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