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洪武七年,十二月十三。
      苏州港。
      海风席卷,船舶丢锚,在海风的吹动下,二百余艘,经过两个月千挑万选的海船,旌旗招展。
      港口边,数以千计的民夫,穿着棉衣,推着木制独轮车,泥泞的道路上,三五人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艰难前行着。
      海船上,道路旁,崭新装备,仪容整齐的士兵罗列两旁。
      “真是奇了怪了,朝廷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
      “奇怪?奇怪啥?”
      “以前给朝廷运东西,那都是征兆徭役,吃的还要自备,这寒冬腊月的,给朝廷运东西,反倒朝廷给工钱…这不奇怪吗?”
      “何止是给工钱啊,昨天的晚上的饭菜,我活这么大都没吃过那么好的东西!”
      “唉,你们说,朝廷这是要干什么?这么多粮食运到船上,难道是明年开春要北伐了吗?”
      “谁知道呢,但愿到时候别征徭役,我可不想去北疆运兵械…”
      三五成群推着独轮车的民夫,交头接耳的说着。
      远处的营寨内。
      汤和一身甲胄,右臂抱着头盔,面色沉重的望着不远处的大海。
      “汤帅、外边风大,披上皮袄吧。”
      跟在汤和身旁的士兵,将手中的皮袄披挂在汤和身上。
      “已经十二月初了,来年正月就要启程去山东,粮食放到山东,这次行动,也不知会死多少人…”
      汤和心中难忍悲伤,虽然还未出征,但这一个月的海上训练,汤和对这次行动的成功保持怀疑态度。
      历朝历代,还没有人远航到世界的另一边,虽然这个壮举对于大明或许很重要,但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是不遑多让。
      “汤帅,咱们弟兄什么没见过,吉人天相,定能带着今上要的东西,安全返回的。”
      见汤和面色沉重,开口劝慰道。
      远处走来一道身影,隔着老远便开口喊道:“汤和,汤和,外边太他娘的冷了,今年这也不知怎么的了,江南都上冻了。”
      “快快进去。”
      上前拉着汤和的手,廖永忠没有丝毫停顿的拖着汤和进了营帐。
      “那边安排好了?这天太冷了,来做工的民夫,每个人的棉衣都要准备好。”汤和跟着廖永忠进了营帐,开口询问道。
      “放心吧,都安排好了,快快,烤烤火,奶奶的,听婆娘来信说,应天都飘雪了,还让老子回去跟她赏雪。”
      “这狗娘养的老天爷。”
      廖永忠双手搓着取暖,时不时的将手掌放在木炭盆的边缘,感受着热气,这才舒服了许多。
      “确实,这段时间的天气越发诡异难测了,对了,我要的一万套棉衣,棉被,御寒鸳鸯战袄,兵部送来了没有?”
      汤和想着外边的天气,一想到自己来年就要下海,猛地惊醒,他上个月就上书向朝廷要东西了。
      至今也没见到。
      “兵部说了,户部没钱,从燕地紧急调了一万套,在山东和你交接,你把粮食运到山东,山东那边会给你的。”
      “真不知道皇帝他怎么想的,天下都打下来了,不打元人,反倒劳师动众的去远航。”
     &nb

第51章 气候的陡然骤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