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听到周明章说道:“宁北,你适才的点评很得要点,只听你讲话,还以为是白发苍苍的老夫子在讲学呢。”
“你是想说我老气横秋吧?”宁北瞥了他一眼。
“呵呵,差不离。”
“唉。”宁北叹了口气,刚才那番话,可不轻松。
他能点评出来,不是因为他诗词文学才华赶的上张祜,只是因为他比张祜多一千多年的见识,不同时代一流的诗,词,赋,曲,他都在书本上见识过,视角高度比张祜要高。
另一方面,他确实从诗中察觉到了张祜的薄弱之处。张祜虽然文字功底好,但是历史知识和典故应当知晓精通的不多,诗中几乎见不到有几处运用,且仅有的也多是本朝的。
虽然宁北以前上学学诗的时候,也很反感诗中莫名其妙令人不解的典故,包括现在也是如此,但也明白诗人这一行就吃这个。
你典故运用的好,说明你以往读的书多,受到的教育水平高,并且尊重前贤,有古韵,这样格调才高。
从不用典故,最多只能说明你个人脑子聪明,文字技巧好,如此在许多人眼里反而落于浅薄,没有内涵。
更深入地想一下,这个可能跟张祜寻常人家出身背景有关,猜测他这些年一直在外奔波,或许没有经过良师进行长时间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并且缺少古经文和史书的阅读积累。
再加上他自身的性格又那么狂傲,学习上估计也缺少谦虚,不一定看得起周围的人甚至书籍中的古人。
一夜无语。
次日早上,宁北见到张祜,正准备同他当面告别。
“宁北郎君,不介意我今日借乘你家之船回吴县吧?”张祜看着他说道。
忽然听到他这样说,有些出乎意料。
“怎么,祜兄不准备去杭越了?”
“昨晚听过宁北你的点评,夜里我思量了许久,决意先暂不去拜访人寻求推荐,回家将以往的诗作细细斟酌整理一番,再计划后事。”张祜说道。
宁北点点头:“这样也好,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准备的越充分越好。船只就停在河边,祜兄请与我等同往。还有,叫我宁北即可,不用客气。”
“如此,就多谢了。磨刀不误砍材功,宁北此言直白,蕴理却是不浅,有欲速则不达之理。”张祜拱了拱手。
就这样,张祜和宁北等人一起乘船返回吴县。
第二天的傍晚,终于赶在城门关闭入夜之前,到达了吴城外。
“宁北,明章,就这样说定了,过几日,我预备好宴席美酒,扫榻欢迎几位光临寒舍,不醉不归。”分别前,张祜拱手说道。
“好,就此说定,届时必登门拜访。”宁北答应道。
张祜走后,林娘子和宋良林启言也要回去了。
“宁郎君,那我们过几日再见。”宋良说道。
“嗯,林娘子,改日再登门拜访。”
林娘子转身缓步而去,宁北此时看着她的背影,欲语又迟。
相处
第599章 诗中天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