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图纸,同二人商议起来。图纸毕竟只是初步的构思,要想顺利转成实际的工程方案,还要两人帮忙细化。
钢和铁说到底都是铁元素和碳元素的合金,在一般认知中,钢比铁要好,这体现在各项性能上。
在当前这时代没有办法精确控制温度和其他条件前提下,想直接在炉中炼出钢水,是完全不现实的。
但是在温度足够的前提下,炼出品质较好的铁水,还是有可能的,毕竟高温有助于去除铁水中的许多杂质成分。
所谓铁水的品质,说到底,无非就是含碳量,还有其他杂质元素成分硫磷等的含量,量变引起的质变。
这次是宁北第一次自主设计铁炉构造,融入了几年以来自己的构思,在之前的铁炉设计基础上修改了不少。
反正是新建铁炉,失败了影响也不大,还承担的起,就当做实验了。
虽然如今他在炼钢工艺上依然是个半吊子,并不清楚历史上炼铁工艺的发展,但并不妨碍他做出设计。
设计方向就是为了提高炉温,提高铁水的品质,产量反而不是很重要,哪怕耗费的原料多些也无妨,目前的产量已经完全够自家用了。
他的设计中不但要对进入的冷气进行预热,甚至对原材料铁矿石粉和木炭等也要进行预热。当然,因为当前铁炉产量并不大,不会一直处于生产状态,这个设计略显的有些多余。
宁北不清楚冷气预热的工艺具体是什么时代产生的,依稀感觉年代似乎并不是非常古老久远,这在后世算是一种比较普及和基础的技术。
所以,这个大方向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当然,他能确定,若是能对炼铁炉输入纯氧气,也能极大地有助于燃烧温度的提升,不过以这时代的水平,这也只是纯粹想想罢了。
生成氧气或者臭氧的化学反应是啥来着,不晓得这辈子能不能见到直接输入氧气炼铁的那一天。
九月,虽然天气已经渐渐转凉,工场里面却忙忙碌碌。
一边,新的铁炉正在按部就班地建设中,另一边,活字印刷术的开发,宁北也没有放下。
常用字词的使用频率早已经统计出来了,字版的排列工作已经完成。
原版文字的书写工作,前段时间已经交给了崔先生,他很乐意做这个事。这是个很耗费功夫的事,当前也只有崔先生能帮他做。
可以想见,将来大批量书籍开印售卖之后,他的笔迹就会广为流传开来,所以崔先生他也很重视这个事,力图精益求精,写出最完美的字,免得被看书的人笑话。
虽然适合雕刻的宋体字搞不出来,宁北还是对崔先生提出了一些要求,在保证美观的前提下,字体笔划尽量要写的平正,粗细均匀,易刻。
这些要求,看似简单,实际上也不简单,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原有字迹,理论上真的很难。
除此之外,宁北并没有采用简体字,虽然这时代民间流传的已经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简体字,但他并不打算采用。
第537章 神奇之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