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触碰底线
随着萧凯心理学知识的增长,理解,包容,接纳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但有一点在婚姻里特别注意的是:婚姻里所有两性关系都应该是建立在正常范畴之内。
所谓体谅,不是对方一再出轨另一个人还要检讨自己为他开脱。
所谓接纳,不是对方自私冷血另一个人还要逃避真相自欺欺人。
一方若把忠诚放在婚姻的首位,对方就会懂什么叫一次不忠百次不容。
一方若将尊重视为基本准则,对方就不敢肆意妄为地再三挑畔。
比如萧凯的女邻居,她学过心理学,她明明知道老公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来自他经历中与亲密关系有关的创伤。
这个创伤既来自原生家庭,与父母关系不和,也有遭遇前任背叛的影响,他心理状态整个就是一个充满挫败感的“儿童”。
面对问题,萧凯的女邻居却一直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她选择包容,接纳,并没有在对方异常行为的时候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没有让对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对方并不会改变,因为他觉得自己找到了能一直容忍自己的人,所以可以得过且过。
结果会怎样呢?两性关系中的“母亲”角色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枯竭。最后,要么她继续这样的生活,成为牺牲品,要么她只能逃开,但自己也无法释怀。
而萧凯同事的例子更极端一些,是谁塑造了这个渣男?无疑萧凯同事自己的圣母心。萧凯不否认一味隐忍之后真的会有浪子回头的情况出现,但相比之下大部分人可能更多地会得寸进尺。
两个人相处,一个人没有原则,另一个就有恃无恐。一方没有底线,另一方就敢肆无忌惮。
婚姻没有底线,伤害就没有下限。
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彼得潘”。什么意思呢?实际人们内心都有自己儿童状态的一面。
想象一下,一个调皮的孩子偷偷把桔子放在沙发的垫子下面,家里人不知道,一次一次坐下去。等到发现的时候,桔子已经被压瘪了。桔子汁蔓延到整个垫子,很难清理。
这明显是个恶作剧,那么孩子故意这样做的目的有哪些呢?
第一是可以获得快感,当然有时也是为了释放自己的焦虑情绪。
第二是可以试探别人对他的态度。这是具有社交适应功能的:如果你能包容他,他会觉得安全,不过不排除下次变本加厉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包容,他就会知道下次和你相处的尺度。
第三是引起关注,获得控制感。当大人为这个恶作剧收拾残局的时候,孩子会为自己的控制能力感到满足。
如果这个游戏进入成人的婚姻之中呢?
两人不断地争吵,萧凯的同事容忍了,于是老公升级到喝酒打牌很晚回家,萧凯同事还是容忍了,男人依旧没有承担任何后果,那就干脆出轨……
第193章 83.触碰底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