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8章 “五味和”、“金三益”和“三根半烟囱”[2/2页]

旷世烟火 陈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牌,上书“金三益绸缎局”。金氏兄弟的家乡湖州盛产优质绸缎、湖绉,他们便轮流往返于湖州、东瓯两地进销货物。由于乡情关系,“金三益”绸缎、湖绉的进价比别人低。货到东瓯,因质量好、价格廉,能随到随销,两头得利,因此收入丰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绸布号大户,那时候,在瓯江沿岸想要买到正宗的绸缎,非金三益莫属。
      而徐家,和金家有一段非常和谐默契的生意往来:每次金家不会将空船放到北边的湖州去运绸缎、湖绉,而是先装满了徐家在楠枫江山林的药材,先顺道北往送到杭州的胡庆余堂等大药商那里卸掉,然后再放空船到湖州,装上绸缎、湖绉满载而归,这样,一趟水运做了两笔生意,金家、徐家和杭州的药商,都皆大欢喜,各得其所。因此,徐逸锦到“金三益”,也会受到极其热情的招待。何况这“金三益”的伙计被金家兄弟调教得特别会做生意,据说当年店内的店员服务态度之好也是有口皆碑,只要你进得店来,保准你不会空着手回去。足见当年金三益的声誉。每次见到小美人徐逸锦,那买布的女伙计总要当着很多顾客的面大声说:“哇呀,这小媛子的脸蛋儿,就像我们‘金三益的绸缎,恁光滑细腻哦,我要有这么个女儿,那真是称心如意哟!”每次说得徐逸锦红了脸逃出店外。而每年年底,外婆给楠枫乡下徐逸锦五个姐妹置办新衣新鞋时总会念叨一句话:“头顶东桂芳(帽),脚踏余顺康(鞋),身着金三益绸布庄。”
      今天,徐逸锦之所以不愿意沿着谢池巷进入五马街,是她不愿意沿着五马街看着这一家一家店铺,都能勾起她一点点的回忆,因为五马街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商号,要么曾经与徐家有生意合作、要么与母亲娘家有各种关联。她宁可翻过华盖山这个当年郭璞造成相中的“九山”之一的小山丘,走捷径从山背下来穿过小弄,径直走向五马街中段的“五味和”,但是,到了原本那么熟悉的地段,她找不到“五味和”了。转来转去,她抬头看了又看那些店招,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五味和”早已更名,现在的名字叫做:“地方国营新风副食品店”,但奇怪的是,旁边的“金三益”三个大字依然矗立,只不过和隔壁的五马街13号原来许家的“云博商场”合并成了“东瓯国营第一百货公司”。
      徐逸锦没有时间逛一逛百货公司,她也不感兴趣。当她匆匆买好油盐酱醋,依旧走华盖山的石阶打算抄近路返还“涉园”的矾矿职工食堂时,金黄色的夕阳让她驻足站在山坡上。她把手搭在前额,放眼看了看华盖山下的东瓯城,她没有发现东瓯城如楠枫乡野里傍晚的村庄,此刻应该是那袅袅的炊烟升腾而起。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常听外婆讲的一句话:“东瓯城,只有三条半烟囱。”
      东瓯并不是一个工业城市,1949年东瓯解放时,市军管会接管时,市区只有工业516家,其中略具近代工业性质的实不过八、九家。普华电气公司、清明化工厂、百好炼乳厂、西山瓷器厂、孚华染织厂、光明火柴公司、汇丰面粉厂、大明蜡纸厂等。想到外婆口中的那“三条半烟囱”,第一根烟囱是指普华电灯公司的发电厂,1914年1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竣工发电,算是揭开了东瓯电力工业的序幕。这第二根烟囱是指东瓯著名近代实业家吴百亨先生创办的西山陶瓷厂,第三根烟囱也是吴先生创立的,是在吴百亨先生独资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的百好炼乳厂内。
      小时候徐逸锦问外婆:“那最后半根烟囱在哪里呢?”外婆划亮手里的火柴,说:“喏,在光明火柴厂。和那三个高烟囱比,光明火柴厂的烟囱太矮了,只能算半条。”
      但是,此刻,站在低矮的华盖山上,徐逸锦连一根烟囱也没有看见。她觉得心头有点闷:“这世道,到底是向前走了还是往后退了呢?”

第68章 “五味和”、“金三益”和“三根半烟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