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想盗绒给孩子们织毛衣,哪怕织成了那是断然不敢穿出去的。那么,就算是金姨娘开锁偷的,那么她们最大的可能就是转手卖掉。而徐逸锦和金姨娘这一两年年间,除了公家有任务,几乎很少离开霞枫。就算她们盗卖毛绒,本村的村民谁也不敢和她们做交易,那么交易的地点也只有在方圆上百里的唯一的交易市场——当年徐逸锦卖蒲鞋的响山埠。
关中瑜当即带着公社的介绍信,和小牧童季小满、民兵队长石小筑等人一起启程往响山埠赶去,吩咐响山埠所有卖毛绒布匹的店家以及做中介的行贩,一旦有人拿毛绒过来贩卖交易,立即报告。
果然,第二天响山埠就传来消息,说柳村有一个懒汉拿了的几捆毛绒来交易,那毛绒上还沾着许多泥土。那个懒汉姓鲍,以懒远近闻名,很好辨认。关中瑜他们一接到报信,即刻带着介绍信前往柳村公社去,在柳村公社干部和县里公安的配合下,就在鲍懒汉家中的柴仓里,搜出了还没有来得及转手的另外几捆毛绒。那个鲍懒汉贪吃懒做又胆小如鼠,一看村干部带着民兵和公安来了,当即就招供:实在饿得不行,就打起供销社的主意。想想偷隔壁霞枫的,总比偷自己村的风险小,于是,就先来霞枫踩点,发现霞枫供销社院墙刚好有破洞,就趁夜深,从院墙的破洞了钻进来,再从供销社的气窗爬进了柜台,想不到那院墙的破洞比较小,只有带轻巧的东西出来才能脱身,因此,就选了毛绒。因为洞口确实狭窄,拖着那几包毛绒出来的时候,在毛绒上附带拖出了好多泥土。
地主婆的“毛绒偷盗案”就这样在关中瑜的智慧和能力下,迎刃而解。这一边,徐逸锦和金姨娘对关中瑜感激万分,关中瑜如何也没有想到,那一头,他的同胞大哥一口的闷气不知从何处发泄掉,只听得大哥回家后又高一声低一声地无端呵斥可怜的大嫂。
日子在社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在大食堂吃“天光”、吃“日昼”和吃“黄昏”中悄悄过去。但是很快,人们发现大食堂的一日三餐中,几乎找不到米了,一开始还能拿个菜瓜和着粟粉、糠麸做些饼子来充饥,后来,连番薯藤叶和粟粉糠麸也没有了。于是,关主任就组织妇女社员挖野菜。金姨娘终于将苦菜、秋风丝、马齿苋、竹叶草、杨树叶、柳树叶、槐树花、榆树叶等凡是能往嘴里填的野菜和树叶子都认了个遍。但是,如今的早上,她洗了一把脸带着孩子们站在大食堂的门口,看着门口贴着的那副开始脱色的对联,非常迷茫,那对联是这么写的:“食堂巧做千人饭,公社温暖万人心”,横批是“人民公社好”。她曾经如此发自肺腑地赞美人民公社好、赞美食堂好,可是,站在食堂里,如今肚子饿得抽筋,怎么也找不到“好”的感觉啊。但是,她还是愿意相信自己那远房的娘家亲戚关雪桐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她在耐心地等待,她相信,只要活下来,终将有一天,能到达共产主义的天堂。
然而,她的孩子们却没有她那样坚定的意志,因为接下来的日子,饥饿,将是孩子们最顽固也是最残酷的敌人,当然,这场惨绝人寰的饥饿之战,不只是她的孩子们的单打独斗,也不是她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霞枫村、嘉宁县、东瓯城乃至瓯江两岸。饥饿,就像一场可怕的瘟疫,将席卷整个中国大地!
第53章 关中瑜破了个蹊跷的“毛绒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