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章 “冲上文化山、活捉1500字”[2/2页]

旷世烟火 陈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切能争取的力量将“冬学”办好,何况这样的人才别说在嘉宁县,就是在东瓯城也屈指可数。
      最后,县里的领导在关中瑜的一番力争后,又确实觉得人才奇缺,于是同意让徐逸锦成这次“冬学”师资力量培训的老师,兼任冬学课程编纂的编者。
      徐逸锦要成为“先生”的“先生”了,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霞枫村。听到消息后,有两个人特别激动,一是小牧童季小满,他立即主动要求当徐先生的小助手,搬凳搬桌、联络叫人抢在前头;另一个就是关家老三关中天,他随即报名,成为那“百字先生”的一员,当然,关中天的文化水平远远超过了“百字先生”,学员中笑称他为“千字先生”。
      关中瑜见三哥关中天积极加入“冬师”队伍,也非常高兴。自从鸟鸣山剿匪之后,关中天就像变了一个人,常常将自己闷在家中,郁郁寡欢。大哥关中翰猜测大概是梁上燕的死打击了三弟,因此常旁敲侧击“天涯多芳草,男儿不自忧”,但是,关中瑜觉得三哥的忧思并不是仅此而已。如今看到他主动来参加“冬师”培训,就请他配合徐逸锦徐先生做编写扫盲的教材工作。
      关中天和徐逸锦都未曾想过,有朝一日他们会成为“同事”。命运就这么神奇,他们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共事生涯。
      根据冬学冬办春散、农事忙闲、家务轻重等不同情况,在关中瑜的指导下,徐逸锦和关中天他们先制定了“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的原则,再设置了时事课、文化课、农技课、唱歌等课程。这些都还好办,但是,冬学教材是一项大工程。徐逸锦提出“夜师”骨干先走访摸底,将课程分为初级扫盲班和高小提高班来进行编写。
      没多久,关中天就见识了徐逸锦的聪明才智。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和准备,以徐逸锦主笔的冬学课本很快就出炉了:扫盲班的课程叫《农民识字课本》,高小班的课程叫《农民小学试用课本》。每一课的课文都很短,内容紧紧贴近百姓生活。徐逸锦在每一篇课文后都做了详细注释、讲解,方便文化水平不高的教师讲解。
      当关中天拿到徐逸锦编的第一册冬学课文时,就拍手称妙:“新农村,好风光,秧苗绿,麦子黄,辣椒红,大豆香,玉米棒,粗又长。”“日出东方红通通,要过好日子靠劳动,出劲建设新农村,人人抢先做英雄。楠枫收成年年好,丰衣足食不愁穷。”……当然,关中瑜在夜学教材里锦上添了“花”:“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全中国,都解放,受苦人,见太阳。反封建,分土地,又分房。有牛马,有车辆,咱农民,喜洋洋。”……
      编写课程的任务完成后,徐逸锦开始给集中到霞枫徐氏宗祠的冬学“冬师”人员集中做培训上课。让关家兄弟眼前一亮的是,想不到从大上海回来的徐逸锦能想出这么多灵活而又能让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扫盲识字办法,别说他们兄弟,就是工作队的王队长和其他同志也不禁一致拍手称绝。
      比如见物识字:根据家具、农具、日用杂品编写教材,学员在课堂上学了新字,回家就将这些新字贴在这些物品上,不管是谁,都与这些物品朝日相见,随时可学。
      比如动手裁做“识字卡”:老师用硬纸片做好识字卡,发给冬学学员随带随学。徐逸锦还给编了首顺口溜让学员唱:“识字卡片随身带,一下有空学起来,一天学得五个字,文盲帽子年底甩。”
      再比如做“识字牌”:在凉亭、三岔路口、大树下、歇脚点,处处设有识字牌,让过路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识字。
      虽然时值隆冬,但是,冬学风的热潮就像一股暖流,吹遍了霞枫村老老少少的心,他们开始拉着徐逸锦的手叫“逸锦先生”,徐逸锦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意。

第36章 “冲上文化山、活捉1500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