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九章 王蜀宫妓图[2/2页]

奶爸的鉴宝人生 冷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横63.6厘米。\n  画中有自题:“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缘与争绯。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唐寅。”\n  这幅图是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n  图中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颇施以“三白”。\n  既吸收了张萱、周?P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n  图中四人交错而立,平稳有序,并通过微倾的头部、略弯的立姿和攀连的手臂,形成动态的多样变化和相互的紧密联系,加强了形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感。\n  其笔墨技巧近仿杜堇,远效唐人,衣纹作琴弦描,细劲流畅,富有弹性和质感。\n  冠服纹饰描画尤见精工,细致入微。\n  画中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n  这幅作品画风带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n  这幅画最开始的时候,其原名是《孟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由明末汪?玉在《珊瑚网画录》中最早定名。\n  一直持续到近代,经过专文考证,改为了《王蜀宫妓图》。\n  这幅图画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n  她们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n  蜀后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宫妓妩媚之态:“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n  唐寅创作此画,则旨在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n  这幅画即便持续到唐彦前世重生时的年代,也是享誉盛名,居高不下的。\n  不过,让唐彦如此惊骇的并非是这幅画的声名地位。\n  而是他知晓这幅画现如今早已被发掘,绝无可能会流落在外的。\n  1937年,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兼京剧艺术研究家的张伯驹先生曾从古玩商郭葆昌那里欲以20万元购买三希之《中秋》、《伯远》两帖。\n  以及李白的《上阳台帖》、王时敏的《山水图》、蒋廷锡的《瑞蔬图》与唐寅的这幅《王蜀宫妓图》。\n  但后来因为战事,金融封锁,首付6万元后余款不能结清,只得退还二帖,只留下包括《王蜀宫妓图》在内的其余四幅书画。\n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伯驹先生则将这幅图捐赠给了国家。\n  1953年国家文物局则将这幅图拨交于故宫博物院收藏。\n  唐彦前世曾是国家文物局的特约专家,对国家文物局的各类档案了如指掌。\n  因此,熟知这幅《王蜀宫妓图》的去处。\n  所以,当苏凌柔告知她这次收下的唐寅仕女图竟然是这幅《王蜀宫妓图》时,唐彦才会这么倍感震惊。

第十九章 王蜀宫妓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