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话是没错,可是情势不对。”吴大佛说,“若是我们进攻日本,那自然是兵贵神速,可是这次是他进攻我们,那么他们追求兵贵神速,我们就应以逸待劳。大清是大胖子,日本是小个子,大胖子跟小个子比速度,那怎么都比不过,只有拉住他的手不让他跑,用大胖子的体重压死他。这是大清目前唯一比日本强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日本先宣战,然后把日本拖入战争的泥潭,耗死他。日本的缺点就在于资源匮乏和依赖海运,我们通过断绝他的外贸和海运,就能大大打击他持续作战的能力,日本如果只靠国内储备的话,最后耗不住就只能主动求和,这是中国能赢日本的总体战略。“
张之洞说:“照你说的战略来看,不打总体战,也能赢啊。”
“日本能赢,不光是在军事上,在各个方面都有动作。日本在战争期间通过舆论宣传和间谍手段,挑拨满族与汉族的关系,挑拨朝廷与地方的关系,挑拨湘军与淮军的关系,挑拨北洋水师与福建水师的关系,挑拨清军与百姓的关系,挑拨军中各营之间的关系,日本人为了这一场战争,充分准备了很多年,朝廷里各派之间的关系,军队里的矛盾,他们都了如指掌,如果不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不能集中全国军队的指挥权,就无法彻底断绝日本的资源运输,不能尽全力与日本耗下去。历史上太后和李中堂之所以会求和,就是因为再打下去,各军内讧、百姓助敌、大批将领逃跑投降,朝廷会垮,淮军会乱,所以才不得不求和。“
“日本人真有这么大的能量?”光绪问。
“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日本处心积虑这么多年,朝野上下对于打败中国已成为共识,全部日本人都愿意为了打败大清而做事,大清哪能防得住?”
光绪说:“那吴参谋,你认为打败日本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决心,朝野上下,上至太后、皇上,下至官员百姓,都有一雪前耻,对抗到底的决心。因为甲午战争是个坎。此战失败后,列强看到了日本比中国强,特别是英国,所以英国在牵制俄国方面更加依赖日本,两国结成了英日同盟,美国不便于万里迢迢派兵来打,也结成了美日同盟,所有的强国都与日本交好,变本加厉地侵占大清的财产。俄国和日本则对大清有直接的国土欲望,这可不是英国那种要一个小岛,这两个国家可都是要吞并中国的。在此种境遇之下,大清的百姓更加苦不堪言,根本没有出路可寻,因此民众的反抗一浪高过一浪,朝廷也越来越无法镇压,最终亡国。我不是危言耸听,甲午战争过前,原本大清还能与各国讨价还价,之后,就只能任人宰割,因此后世很多人说大清实亡于甲午。甲午能赢,则大清可活。我该说的都说完了,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问我。“
邓世昌说:“吴参谋,依你所知,北洋水师如何能胜?”
“依我所知,北洋覆灭。历史就是如此,不可假设。后人提出过很多方案,但因为变数太大,都不确定能不能赢。我看过一个方案,就是把大清所有的水师一分为二,跑得慢的,在渤海防守,打得赢就打,打得跑不追,打不过就跑。跑得快的,以上海舟山为基地,进攻日本的港口,袭击日本本土,日本大舰队来了就跑,小舰队来了就打。通过这种方式调动日本联合舰队来回跑,总的来说就是耗时间,把战争时间拖得越长越好。有句话送给各位,战争通常由发起者发起,但并不由发起者结束。只要开战,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结束战争,就应该掌握在大清手中。“
太后说:”吴参谋,退下吧。我们议一议。“
吴大佛愣了一下,说:“哦,那我就先走了。”
吴大佛走后,朝廷的御前会议就要不要打,怎么打,要不要总体战,要不要集中军权,要不要与各国划清界限等等问题争吵了起来。翁同?、荣禄、李鸿章、张之洞等实权大臣在太后和光绪面前争论地不可开交,最终大家不欢而散,没有任何结论。
第13章 甲午战争(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