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章 见证(下)[2/2页]

触不可及 睡完就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遵化城,考虑我党与共匪紧张事态,我军内部协商可以调成以南15华里给出作战地势,当晚就可撤回遵化城留给日方作战。]
      我轻蔑的笑,这个国家果然是绝望给人的感觉更多一点。
      1935年5月14日
      “冯六,派人加强东边的防御工事,还有添加弹药,下一次不能再出现供给补上的问题!”
      我拄着支架,看着地图。许久没有听见任何回应。
      我怒斥:“我说的你听见没有!?”
      他一个大男人,咬着牙,看着我慢慢说:“孙团长。为什么就不能退到关内呢?”
      我不说话,再次看向已经残破不堪的地图。
      “团长!看看外面的弟兄!去看看!就那个小伙子王群,今天刚在作战的时候……那么大的弹坑,尸体就找了一个时辰……”
      冯六继续说:“弟兄跟你,都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国家抗战的。怎么今天,今天就成了瘟神了,就是不能到关内,凭什么?弟兄们剿了多少鬼子的根据地,杀了多少鬼子。都是想着进城让百姓们看见,长长脸。后面的长城里,住的也是中国人啊!怎么就不行了呢?”
      王群…看着地图的眼睛已经模糊的看不见任何地方。原来等我停下吩咐命令的时候,窗外的惨叫声是如此的震耳…
      “老冯,今夜调集军队,准备入关。”
      “是!”
      当夜,火把照亮了不少地方。但是很明显规模已经残破的不成样子。明明夜风如此的狂烈的吹打在脸上,却根本看不见月亮。
      我站在最高处大喊:“这次撤退,呈三纵队,依次撤退到遵化县内的大屯附近!做到无声无息!”
      “团长!”
      我低头,发现是冯六在大喊:“总不能全撤吧?我冯六的队伍留下兄弟们说好不好!”
      “哎!老冯,你这就是威胁了!我们纵队也能留下!”
      “老子都没说话呢!滚滚,团长还是让我留下吧!”
      看着火把一个个被举起,看见他们一个个脸。让他们活下去不是很好吗?
      时间开始过度,像是手中的酒。慢慢摇匀,慢慢的吞咽。要品尝最细腻的那一刻的味道。我不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因为像中国这种烈酒也可以在慢慢中变的柔和,变的软绵。这样度过时间倒是享受。
      “报告!”
      门外的人传来急促的呼吸声。这种呼吸在告诉着我有很急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我而言,反倒是一切都是缓慢的来临。我喝下那最后一口烈酒后说。
      “请进。”
      “报告!孙永勤等军队已经入关!”
      “你下去吧。”
      “是!”
      烈酒在胸口开始燃烧,慢慢化在口酒,整个大脑都是一种酣醉。这是何等的享受!
      “梅子司令?”
      我看着身边坐着的酒桥小津。哦,这个为自己杀了日伪还在抑郁的小家伙。还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呢。
      “酒桥君。这次你会看的很清楚。大日本帝国的真正势力。”
      1935年5月17日
      除李连贵所部四纵队(文中化名冯六)外,救国军各纵队都已相继入关,并于当日下午驻于遵化城东15华里的西小寨一带
      1935年5月18日
      李连贵所部四纵队也成功入关
      1935年5月20日上午
      遵化县县长何孝怡派人给救国军送来大米约2000斤,肉少量,子弹2箱,步枪数支。
      1935年5月21日
      殷汝耕拜访日本武官高桥坦(文中化名松直孝),担保中国当局竭力“剿匪”。
      1935年5月25日
      救国军在茅山沟一带遭到日军川岸部5000余人和近10000名的新编特警夹击。
      此时,孙永勤身患重病,仍坚持指挥抵抗,不幸中弹牺牲。
      余部1400余人突出重围,退到迁安县,之后陆续撤到长城外。
      (摘自《寻找英雄孙永勤》)
      日本方面镇压了救国军的反抗斗争,在孙永勤事件上等大作文章,对中国政府施压。
      1935年5月29日
      张曲看见我刚刚起床,刚到嘴边的话又停住。
      “乔哥,你睡这么点时间身体怕…”
      我下床没有理会他,走向在一旁负责电报的苗圃剩说:“今天是什么情况?”
      苗圃剩叹气说:“果然,今天开始谈判。”
      我猛的拍响木桌,真个房间内都是震慑心脏的声响。
      齐衡上前拦住我让我坐回床边。
      杨涛在一边解释:“乔队,这就是现在的中国。”
      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一共15000余名的军队,竟然10000余名都是中国人。
      “现在不应该是想这个时候。乔队你很清楚。”苗圃剩说,“不管是酒桥小津对胡白,还是长衫直板对孙永勤。这一切都是背后一个人在操纵着这条线。今天就能揭晓了。”
      我深呼吸,再次看向报纸,文中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梅子治郎…日本驻天津总司令今日将与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进行商定。
      此时北平同仁堂
      我看着对面坐着的这个憨厚的男人,圆润的脸庞,带着的原片眼睛里有着水流自然弯曲的眼睛。这就是所说的佛像吧?总会给人一种憨厚的表现。
      他已经开口,身边的翻译官说道:“梅子治郎先生,这次的会面我们是想好好谈谈这几天发生的事情的。”
      我笑着点头回道:“是的,应该要好好谈谈。就先说说你们的治安问题吧。我知道一句话叫做,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关于共匪孙永勤带枪越界进入协定和平战区的问题。我想对我们签订的合约来看已经可有可无了。”
      他皱眉说:“怎么可能呢?梅子治郎先生,你也知道的,共军是一伙流窜的土匪,根本构不成真正的威胁,而且是我党跟先生您签订的协约,不是孙永勤签订的啊。”
      我摇头笑道:“何先生,你没有搞清楚真正的情况。我们日军一向秉承协约且很遵守协约。但对于你们,我们要听的不是狡辩,不是理由,而是事实,你们让具有威胁的中国人越界了。我们也很是担忧啊。”
      男人不再说话,一直盯着我的眼睛开始松动。
      我起身继续说:“就这件事情我就可以说明中国人是没有力量去管理好自己的地盘,那么第二件事情我就可以说明我们日本帝国可以有权利接手。”
      男人已经开始愤怒,显然这句话触及了他的底线,但我有真正的底牌!
      “还记得胡白事件吧?如今交给您们的警方到底查清楚没有,是谁,在日租界的地方杀死了已经效忠于我们大日本帝国的中国人?何先生,你应该很清楚,这种事情就是在狠狠的打我的脸啊。”
      男人已经溃败,只留下半张不张的嘴与发抖的嘴唇。
      “所以,现在我们就好好协定一下,真正的事项吧?我一直对你们党内的特务一事很有兴趣,是叫蓝衣社?不止这次,之前多不胜数的暗杀,几乎都是你们这个特务组织一并举行的对吧?”
      男人回道:“对于这件事情,我并不知晓。“
      “你当然不会知晓。“我打断他的发言,”但我们都一笔笔的记在心里,这一次,充分说明了你们中国是没有能力来接管这块合约地的。这是新的合约,还请您们过目。“
      我转身,这种感觉,比起烈酒都要让人兴奋!
      1935年5月31日
      南京政府电令河北政府由天津迁往保定,并命令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梅津美治郎举行谈判。
      1935年6月4日
      酒井隆和高桥坦再次到居仁堂会见何应钦,询问中方对日方要求的执行情况。
      6月9日
      酒井隆和高桥坦第3次会见何应钦,何应钦对二人称:“日方所希望之点,截止昨日为止,已经完全办到:①于学忠、张廷锷已他调;②军分会政训处已结束,宪兵第3团已他调;③河北省党部已移保定,天津市党部已停止工作;④日方认为有碍两国国交之团体(如励志社、军事杂志社)已结束;⑤第51军已决定他调。”酒井隆(文中化名酒桥小津)当即又提出四点要求:“①河北省内,一切党部完全取消;②第51军撤退,并将全部离开河北日期告知日方;③第2师、第25师他调;④排日行为之禁止。”此次,酒井隆(文中化名酒桥小津)等人将日方要求的缮写件一份交给中国方面,限中国于12日中午前答复,并一再声称中央军调离河北是日军军部的决议,绝无让步可言。
      7月6日
      南京政府急忙给梅津美治郎送去《何应钦复函》。至此,由《觉书》(《梅津致何应钦备忘录》)和《何应钦复函》形成的“何梅协定”正式出笼。
      (节选自《中国抗日战争史》)
      (之间十几天,中方做出一次反抗,何应钦秘密返回南京,但是经过威胁后再次回到北平,应大汉奸汪精卫要求,在其合约上签字。这也就是所谓的面子问题吧,必须得让人逼一下才能妥协的小孩子尊严。)
      “乔哥,走了。“
      我还呆立在车站,突然之间,脑子里变的空荡荡,没有任何的思绪,双脚的站立都不敢使力。此时的这个地方还算是中国的吗?
      张曲跑来,我低声说道:“你说,我们能打赢这样的敌人吗?“
      没想到张曲笑了笑回了我一句。
      想什么呢?咱们的敌人还不是他们。
      我笑了,开始大笑……
      现在的敌人,还不是他们,多么可笑!!!
      【作者题外话】:其实思考再三,我觉着我也无法讲清这件事情。但是我能做到的就是极力的还原事件本身。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何梅协定,进一步了解历史事实。
      这两章更多是想讲述一段真实历史。当然对于主角来说也有自己的成长。(并非中统局里局长那般让他只是长长眼界看看中日的紧张局势。)他发现原来自己之前那种小心思在真正的敌人面前毫无反手之力。
      这次的北平之旅也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远远不够。

第24章 见证(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