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3章 前期宣传[2/2页]

七十年代生活日常 说画中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四月风筝节的事情知道的人也就多了。
      相应的东区新广场的名字流传的也广了。
      从二月份开始,每个礼拜风筝节都会在一家报纸上出现倒计时。
      相应的文章里会介绍游戏和活动内容,还有参与方式。
      每次报道一点,固定内容就是参与时间和地点。
      售票窗口就在杨风的大楼。
      还没正式营业,就仿着糕点铺子在门口设置柜台,有人值班。
      票价不便宜也不贵,一块一张。
      对于大多数要票的来说不便宜,但是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掏一块钱不是事儿。
      花钱的时候舍不得,但是店员说到时候凭票领一个小小的坐垫。
      就坚定了人们要来的决心。
      那可是一块布啊,还是双层的。
      其实只要跑来买票的,都会过来。
      这边修建了几年,知道全貌的人不多。
      见到成品之后,对这高楼大厦窗明几净的环境没几个不喜欢的。
      开阔的环境,白石建筑的广场无一不说明了这地方的投资之巨。
      二月买票的人就很多了,杨风紧急限制了购票人数,每天广场上只卖五千张。
      这个消息当然也放出去了,核心宣传的那七天的门票买的人就更多了。
      还出现了大量代买的现象,这也许就是早期黄牛了。
      而票放到一些大的供销社代卖以后就卖得更好了。
      杨风都不需要跑去别的大厂谈,就有很多人找上门来问去年说的还算不算数。
      没有收到邀请函的也来问。
      杨风也不拿乔,她毕竟只是桥梁,是帮忙,人家体制里的事情还是要人家自己解决的。
      反正收到邀请函的她很快就同意并安排好了地方,只让他们答应搬迁。
      这票卖得有多好,有多受年轻人欢迎稍微打听一下就知道。
      而没有收到邀请函的都是原本市政规划里就没有这些厂的。
      杨风也不自己做决定。
      她都汇报到区政府那里。
      把几个领导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
      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经济。
      也可以让人强制执行,只是这样影响不好,效果也不能保证。
      现在有人自愿过来,哪儿有拦在外面的道理。
      那些盖好的大楼如今可都是国家的,想入驻就得给国家掏钱。
      政策原因,价格都是鼓励价,在杨风看来很实在了。
      仍然让区政府赚得盆满钵满,看得杨风都羡慕房地产了。
      不过她羡慕的多了,还羡慕人家做通信做能源的。
      羡慕归羡慕,内心的坚定也从未动摇过。
      只能说有余力了,可以花点时间去不同的行业接触一番。
      很多人不理解这票为什么卖的那么好。
      包括问买了的人,也没有向往到那种程度。
      可票就是火爆,甚至随着报纸上的消息变密集,有的人开始厌恶,整体却一天比一天卖的好。
      这一切都在杨风的预想之中。
      文娱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两年发展是大飞跃了,可基础保障和娱乐生活却和五年前无甚差别。
      唯一一个大型活动冒出来可不是石破天惊。
      再加上人们都有跟风的行为,一个人买了或许还不想买,可身边三个以上的人买了,就想跟着买。
      另外就是营销的力量了。
      刚开始不火的事物,只要铺天盖地的消息都说火,那在人们印象里这件事就是火的。
      杨风上一辈子见识过太多小明星营销成流量明星的案例了。
      这手段漏洞多,却在那样纷繁的环境中都屡试不爽。
      更不用说在没什么大营销的环境里了。
      要是没有如今人人议论的场面才不正常。
      这其中耗费的能量也是巨大的。
      若不是政府的支持,怎么可能动用那么多家媒体和单位。
      杨风就是蹭了一个大的,她自己的花销其实比预想中的要小很多。
      总共下来的宣传费用两千出头,主办方是她,票钱全归她所有,光是票钱,就很是赚了一笔。
      从三月份开始,杨风的主要工作就不是在宣传上头了。
      入驻新广场周边的其他工厂和店铺都有区政府的接手,办手续什么的,这些就都跟她没关系了。
      她只管广场上划分出来的一百个摊位。
      统一定制的大伞和不同形制的柜子,能满足从餐饮到衣饰鞋履,再到玩具小商品各种不同商家的需求。
      租借广场上的摊位一个一天一百,需要招牌的提前十五天报名,统一设计定制。
      这个摊位费一出引起一阵哗然,这广场人家的,连领导都专门找过来问了杨风。
      杨风顶着压力强行收了费。
      她的理由是,风筝节已经达成了政府的要求,吸引来了数万人的人流量,市场也搬过来好几个。
      剩下的就是她的风筝节了。
      言下之意就是得按照她的规矩来。
      她敢硬气也是因为付纪宇对她的工作十分满意,打了好几回电话夸。
      合作几年,一直都是付纪宇帮她,走关系介绍人等等。
      而她终于能回馈了,将这段关系再次拉得平等,而不是领导一味地提携。
      付纪宇那边满意了,定然是其他领导更满意并反馈到了他那里。
      所以杨风计算着适当地“得寸进尺”也没关系。
      所以其他单位不满归不满,钱还是得交。
      有人算了一下杨风的收的摊位费。
      一百个摊位,一个月就是三十万。
      大喇喇地说出来让人群起而围攻,大环境还是朴素的,很多人对她空手套白狼的行为极为不齿。
      杨风从来没有站出来官方地解释什么。
      她强硬地制定了标准。
      对老老实实交了钱的人还另外提出很多要求。
      比如说饭馆定什么菜色,预备多少材料,她都事无巨细地跟每一家去核对。
      只有一直跟着她工作的市场组还有行政组的人才知道这其中的工作量有多大。
      自家人心疼自家老板。
      说话的时候就难免带出来了。
      不说桌椅大伞推车柜子每一套的成本都是几百块,就单说海报,就是他们请人画的,画手的钱,印刷失误的钱,之中耗费的精力,细算下来还没有她们尚衣一个月赚得多呢。
      任何合作都是要往来对接好多次的。
      杨风的员工暗戳戳地事无巨细的反馈给对方自己做了多少。

第343章 前期宣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