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26章 电影效应,服装店大爆[2/2页]

七十年代生活日常 说画中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海市同样如此。
      而杨风布局已久的批发工厂,也终于有人找上门来了。
      头一个找上门的去的还是海市的店。
      华裳的衣服不搞批发。
      但是何晓萍可以给人介绍可以批发的简单样式。
      所以每个月发往海市的除了华裳尚衣的货,还有大批量的批发货。
      承诺火车的每月一千起步很快就达成了。
      京市也不甘落后,西单商城里其他店背后都是国营工厂,他们都开始做批发了,杨风店里就更不甘示弱了。
      至此,总营业额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暴涨。
      杨风请韩境元帮她去问他们考察团出国能不能帮她带几套生产设备回来。
      也有结果了。
      她是想让建筑公司的人帮忙来着,可是又打听了几次发现这家建筑公司的全称和她想买机器的那家大公司在后世好像不合来着。
      虽然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闹矛盾的,但她行事一向稳妥为主,尤其这次是打着押满的主意来着,总不能真倾家荡产吧?
      韩境元这两年一直在出成绩,他又升职了,是总研究院的二把手。
      按理来说,这事儿他自己就能决定。
      但夫妻俩一致认为要找第三方,各种手续上都要保证没有问题。
      这第三方找的就是给韩境元他们投钱的工业部。
      这一下就惊动了不少人,不仅工业部的人来调查,连姜部长都来了。
      姜部长愈发位高权重,经济这一块盯得很死。
      结果眼皮子底下出现了一家体量接近千万的民营企业!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超过了全京市周边村镇自由发展的生产总值的概念!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了新政策的价值大啊,说明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榜样和学习对象!
      而这家民营企业还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数百个岗位,连没有任何工作基础的人都招,说明这是一家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啊!
      于是杨风第一次感受到了社会扶持的力量!
      上面请她上报分享,但杨风拒绝了,她不想太高调,采访的口子不能开。
      但允许了报道风尚企业的规模。
      为了补全,她还单独写了一份服装行业的前景交上去。
      这份报告也被刊登在了报纸上,以鼓励中小企业保质保量地加大生产。
      参加了几个交流会议之后,杨风终于被放走了。
      没办法,她这条路不容易借鉴。
      启动资金太多了。
      做生意最难的场地,货源,运输,在她这里都不算什么问题了。
      杨风还是给了一些意见的,也在最多人看的日报上写了一份基础创业指南。
      和她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样,事无巨细地写了创业前要弄明白哪些法律。
      注册公司找谁,各种许可证又应该怎么样办下来,还提出了小摊,开店,都是怎么弄。
      这篇文章也被很多人剪下来保存起来。
      这就是信息,改革开放最先创业的那批人是谁?是体制内下海的人。

第326章 电影效应,服装店大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