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9章 专业术语轰炸[2/2页]

七十年代生活日常 说画中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力薄板用作现浇混凝土的底模,薄板底部光滑平整,处理后,顶棚可以不再摸灰,具有整体性,刚度大,节约模板等优点。”[1]
      江老继续问:“我问的是具体内容是什么?优点我们已经很明白了,正是因为这种优点我们才会坐在这里寻求合作的不是吗?”
      这下又换了一个人来解释:“整个模型有五层结构,最下面是预应力混凝土模板,中间有高强预应力钢丝,横向穿孔钢筋,折线钢筋,然后覆盖叠合层混凝土。”
      杨风听了江老的转达以后,在心里直呼好家伙。
      不要脸这门功夫她还有的学。
      说得再天花乱坠,这也就是一层楼板而已,难怪整体下来给她报价那么高。
      她面上丝毫未被这种新型技术打动:“这些细节上的材料我们的工厂都是能提供的,我的工厂不是很高,总共也才五层楼,为了贵公司与我国长久的合作,比方说三十多层楼高的西远饭店,希望您能拿出真正的诚意。”
      同来的那位建筑学家这会儿也琢磨过来了。
      他悄悄跟郑冠宇说,“这装配式技术必须留在国内做!”
      为什么找他们要合作,本就是为了学技术,这也是之前就说好的。
      现在一个小工厂都要弄回去做,那盖高楼岂不是花销豪巨?
      郑冠宇开口定了底线:“像这样的工艺制作还是留在我们国家完成好了,我们会提供最好的工厂支持。”
      r国人对于楼板的事妥协了,其他方面的细节还是用之前那一套华而不实的话介绍着。
      江老不紧不慢地一个一个问过去,以一个外行的眼光问一些基础甚至小白的问题。
      由于前面看到了成效,这边没人打断他,r国人那边只能一个个回答。
      “你太不专业了,如果连这个都不明白的话,我认为贵国是做不出来的!”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他一质疑,懂建筑的就出来解释。
      一来一去地打配合,犹如泰拳对上了太极,打得不分上下,随着时间推移,却是越来越吃力。
      杨风给郑冠宇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可以结束了。
      郑冠宇清了清嗓子,红枣加大棒地说:“如果我们合作愉快的话,后面还有许多的项目等着贵公司,都是高层楼的项目,我想错过是很可惜的。”
      r国人越说越多,已经脱离了最初的目的。
      再加上两国合作是国家层面签订的协议,他们能不能拿的下就要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对方又如此细致狡猾,那为了更大的蛋糕,眼前这块也是可以勉强放过的。
      “嗨,我们一直都是抱着真诚的态度为您服务,我们将提供目前最好的技术支持您的建设。”
      这些虚话听一听就罢了,最后定下来的是价格是十五万。
      郑冠宇走之前还单独夸杨风表现好,心态稳,敢说话,说得都在点儿上。
      有些人你一跟他打交道就很难不喜欢,杨风就是这样一个人。
      靠谱,关键时刻能顶得上,思维活跃,情商高。
      郑冠宇给了她话语权,她也能不滥用,知道什么时候该谁说话。
      这功力也不是那么好锻炼出来的。
      郑冠宇正是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份能力,才会单独夸她。
      ——
      引用:
      [1]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探索——国外技术的引进与实践研究张明鑫,高莹(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第299章 专业术语轰炸[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