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而任自己沉沦在幸福里,乖乖巧巧,姥爷让学什么就学什么,妈妈给喂什么就吃什么。
1954年,机械厂新址的家属楼建好了。
三级钳工杨平胜分配到一个二十平米的开间。
她一向智慧的姥爷,教她“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深”的姥爷竟也是个重男轻女的。
女婿上班太远,该住过去,女儿自然该跟过去照顾,也不管女儿过去以后上班时间要多一个小时。
沈妈不想老人受累照顾孩子,就带着杨风一起过去了。
姥爷担心俩人上班以后孩子一个人在家,沈妈说她早就想好了,机械厂那边有了一个机械厂小学,可以把杨风送去上学,她从小跟姥爷学,不会跟不上的。
提上学,姥爷就没话说了,他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书了。
杨风可能营养补过了,从小就白白净净,胖胖大大的。
四岁的年纪放在一群七八岁的小孩里,也就小一号而已。
她妈让她说自己六岁了,很合理,没人怀疑。
杨风她们这一届是建校第一届,从第二届开始试行五年制,学校老师少,干脆把她们这一届也改成五年制。
1559年,上初中了,要户口。
学校老师才知道这孩子十岁就能上初中了,说不行吧,可这是学校第一,每年都是。
说行吧,她实在太小。
还是他爸去找了厂长的关系,才顺利升学的,十年兢兢业业,六级钳工,厂里的骨干,这点小事能有什么难的呢。
三年初中,三年高中。
1965年,赶上了最后一届高考。
其实这是她算好的,她妈第一次带她去机械厂收拾房子的时候经过小学,她就计划提前上学了。
至少要在那之前拿到高中毕业证。
谁知道她不懂这会儿的学制,55年上学,65年都能去读大学了。
姥爷拖着干涸枯弱的身体心满意足地送她去北京学中文,回来人就没了。
老人豁达一辈子,满腹经纶,世事洞明。
杨风早有预料,没有过多的伤心,埋头苦学,夜以继日,获得很多老师的欣赏。
北京是最先闹起来的,她们学校更是风口浪尖,她几乎是连夜就走。
她给教授透露,她可以带很多东西回去,教授托付了很多他和朋友的藏书。
十月回家,到现在也不过呆了一个月时间,她妈妈还没说什么呢。
邻居们都应激了,话里话外打听她去哪。
远近闻名的大学生诶,读不下去书了。
以前那么能的,这要是去个一般的单位吧都得遭人笑话,可说起来她也不过是高中文凭,高中毕业的多了去了,她要是找个好的工作,也让人不舒服。
韩风可不去研究这些弯弯绕绕的心思,但凡上过小学也不会觉得她这个北大肄业的不值钱。
她宅在家里,看书学习,收拾收拾,做做饭,甚至想冬眠以后出门。
可惜她勤快爱女的妈妈不给她这个机会。
她爱面子严以待己更严以待人的爸爸也快坐不住了,都像那些邻居一样质疑她了。
第3章 重来的这一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