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小看了一碗兰州拉面。兰州拉面原来是宫廷食品,仅供皇家人享用。大约一个世纪前,回族人马保子把它带出皇宫,兰州拉面才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
2007年,在300万人口的兰州市,有1000多家面馆。在这里,拉面是兰州人的主要食品,对那些在石化厂、炼油厂和重机械厂辛勤劳作的工人们来说,拉面是他们既便宜、又能填饱肚子的食品。
所以,当时因为面馆一个接一个地把价格从每碗2.50元提高到3元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牛肉面价格以前也曾涨过,但从来没有一下子就提高20%。很多消费者认为面馆老板必定是串通一气,因此他们开始向政府强烈抱怨。
在兰州,对牛肉面提价的反对使当地政府很快做出了每碗面不超过2.5元的最高限价。
当时2.5元一碗的兰州拉面,依然有着不错的利润。后来,兰州拉面涨价到十几块一碗,兰州拉面更是开遍了大江南北。
做兰州拉面,最贵的成本,就是店面租金。
看看后世,兰州拉面馆开的位置可都不错,有些店面一年租金就要三四十万。可是,兰州拉面馆依然能盈利。可见,兰州拉面的利润有多高。
而巧的是,李府虽然没落,可李府的宅子地段却是极好的。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那可是闹市区黄金店铺。
现在的一斗米只要5文钱,小麦的价格也是差不多。一文钱能买两斤多小麦,那磨成粉,能做出两斤半到三斤的面条。一碗拉面四两面条,一文钱的成本能做六碗!
一头羊现在是150—500文之间。就算是五百文一头,一头羊算100斤。那也才五文钱一斤。
这羊肉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按照兰州拉面加肉的方式,一头羊绝对够一间兰州拉面馆用上三五年的了。
可是,陈墨可没有打算使用这种不要脸的加肉方法。兰州老乡们的纯朴形象,硬生生被那面条里,只有两三片薄的像纸一样的肉片给加没了!造孽啊!不止月老的线给了财神来管,这拉面的肉,也是财神来切了。
陈墨觉得,牛肉拉面,就该有牛肉,羊肉拉面,就该有羊肉,没有牛肉的牛肉拉面,为什么要叫牛肉拉面呢?
面条加上羊肉,总成本也不到一文钱。这要是卖三文钱一碗……
陈墨望着眼前的面条傻笑,笑得很是开心……
第二天一早,匆匆吃了早饭,陈墨揣上自己唯一的资产——二十两银子出门而去。
“小姐,姑爷昨晚真的没喝酒呀!”丁香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道。
“是啊。”李妍儿有些心不在焉地说着。
相公也不知怎么了,昨晚不仅破天荒地没喝酒,还偷偷拿出当时入赘时,李家给他的彩礼——二十两银子,然后抱着那二十两银子,傻笑了一整晚。
“小姐,姑爷好像带着银子出去了。姑爷表情很……奇怪……”丁香停顿了一会儿,才挑了“奇怪”这个词。
何止奇怪!李妍儿心里想着。
刚才陈墨的表情,完全就像是傻子捡到宝了。
相公不会是被人骗了吧?
“丁香,相公昨天晚上回来,都和你说了什么?”李妍儿问道。
“姑爷说了些奇奇怪怪的,什么龙虾……拉菲……还有什么兰州拉面……”
李妍儿从小饱读诗书,可听了丁香说的这些,她也是一头雾水。
下午,陈墨领着几个男人到了家里。那几个男人开始忙活起来,看样子,是要在院子里搭木头凉亭。
很快,又有人送来了一袋袋东西,看样子像是面粉。
还有人,送来了一头宰杀好的羊。
“妍儿,丁香,过来帮忙!”陈墨从厨房里跑了出来,喊道。
帮忙?李妍儿和丁香走进了厨房。
草长莺飞,早春二月,可谓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光景了。陇西狄道县,每三天有一小集,每月初九,有一次大集。二月初九,正是狄道赶大集的日子。
一大早,街头路边,纷纷被摆上了小摊。有卖布头手绢的,卖蔬菜瓜果的,卖针头线脑的,卖锄头菜刀的,……
路上,大姑娘小媳妇东看看西挑挑,时不时地掏出钱袋,买下一两件自己中意的小东西。
也有糙汉子,三五成群地东游西逛,也不知他们是在看东西,还是在看姑娘。
太阳越升越高,摆摊的小贩都是从附近各地聚集而来,为了今天的集市,他们可是天还没亮就早早起来赶路了。如今,眼看着中午时分了,一大早吃的早饭,早就已经被消化一空。
他们趁着空档,时不时地掏出干粮咬上一口。
这时,李府大门打开,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子,手里提着两个铁皮桶走了出来。
铁皮桶里,燃着火,应该是烧着煤炭。
男子放好铁皮桶,
第4章 生意火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