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那儒道圣气一同而来的还有那日月交替之辉,圣气落下,李慕白周身衣衫作响,他怀中那件原本破碎的大儒手书,此刻居然在缓缓修复。
李慕白周身白光如芒,在场众人叹服不绝,有人说诗歌好的,有人说张行等人无耻的。
此诗本是李慕白从前世记忆中翻找而来的,前世李易身为社畜,但他却有一个嗜好,那就是有事儿没事儿背背诗词。
此诗名《偶作》乃是讽刺小人嚼舌之诗,如今正好应景。
只是让李慕白未曾想到的是,此诗一出居然引出了儒道圣气,那圣气加身,在帮李慕白洗涤文身的同时,却是在心中凝聚出一枚种子,那是儒道修行的种子。
李慕白一步步走向张行一边走,一边带着笑容:“张兄为何跪倒在地?”
“马兄为何匍匐在前?王兄为何湿润衣袍?”
张行一脸不可思议地说道:“不,不可能!你绝无此诗才!说,是从哪儿抄来的。”
李慕白笑而不语,恰逢此时,一耄耋举人路过,他咧着黄牙嗤笑道:“无知小儿,此诗引动儒道圣气,必定是新作,此诗讥讽尔等拦路嚼舌之人甚是应景,莫非还能从何处抄袭而来?再说了,就算此诗乃是旧作,那又如何,此诗歌通俗易懂,字字珠玑,可谓是百年难得的一遇的好诗。”
耄耋老人接着道:“老朽听之,不禁怅然泪下,想起年轻之时,吾身之言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尔等羡慕李解元不如回去好好饱读诗书,说不定来年也能出个解元。不过,看汝等言行,恐难有作为!”
李慕白急忙回身行礼:“老先生谬赞了!”
老举人道:“何以谬赞,好诗便是好诗,仅凭此诗便能当得解元之名。不知此诗可有名字?”
李慕白看向张行等人却是笑道:“偶然之作,便叫《偶作》吧!”
老举人赞叹道:“好一个偶作!孤傲之中带着三分狂意,两分随性,还有五分洒脱。偶然作之,意味着李解元乃是信手拈来,遇到小人偶然之作,又意味着这诗不是为了几个小人而作,好,好,妙,妙!”
李慕白脸都烫红了,讲道理,这他娘的就是这首诗的名字。
好吧,老先生博学多才,说是就是,说好就好!
李慕白挺直胸膛,傲然而立。
众人听到老举人一分析却是立马举起大拇指说好,讲道理,在场众人大多数是泥腿子,他们只看到了儒道白光,却不知这诗到底哪里好。
但经过老举人这一说,众人却是口口相传这偶作。
“因知咋舌人,千古空悠哉!这是李解元劝诫我们,不要妒善嫉贤,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李解元果然是大才,我要把这首诗抄回去写在家谱中正告子孙。”
“对对!理当如此!”
李慕白心想要不要这么夸张啊!
然而随着众人讨论度越烈,李慕白发现心中那儒道种子居然在一声声赞扬中开始生根发芽,李慕白心头一惊。
他虽然对于神灵本尊的神道知之甚少,但是也知道神道的根基在于民众,而如今看来这儒道的根基或许也在于民众。
李慕白沉下心来却是细细品味。
最终,张行等人灰溜溜地走了,倒是老举人上前来讨要原文墨笔,不过一看李慕白一身大红袍却是讪笑离去。
“年轻人有前途,老夫还是老了,老了!”
李慕白拱手送行。
历经城门小插曲,李慕白的迎亲队伍终究是来到了陈家大院外。
而听到城门之事情的陈术之却是笑着相迎:“贤婿大才!”
李慕白拱手道:“岳父大人谬赞了!”
陈术之哈哈大笑,却是立马命人送上笔墨纸砚,让李慕白当即将此诗写下,还说:“有此诗篇当作聘礼,可比那千金。”
因此,“陈家有婿,一诗千金”的事迹却是在下皋县中广为流传。
翌日,李慕白顺利的娶到了娇妻,一路向卧牛镇走去。
但有人却颇为不甘。<
第35章 诗出惊世,初养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