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四一章 不破不立[2/2页]

兰陵风流 君朝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百年内都不能为我们丹师所用。”
      甚至对普通人的治病都有着毒副作用,比不上本草药。
      “但是,任何发展都要有开始。”
      远古时代的人族不也是在万年的混血进化中才有了巫族吗?只要有研究,就会有发展,百年后,合成药的技术必定会越来越高明,也必定会向生命药物学发展,那时,就有希望成为丹师们炼丹的原料,而这个原料是不会枯竭的。
      有这个前景,化合药暂时的破坏也就无惧了。
      总不能因为害怕噎死,就不去吃饭。
      当然,净化技术的提高这就是朝廷要做的了。
      这些说服道门的话沈清猗当然不会和外祖家说,事实上道门的态度跟这些医家反对分子药学的原因是两回事。
      沈清猗在这里说的也是“不破不立”。
      宇宙是多样的,这个世界也是多样的,所以有不同的道,如百花齐放才是春,医道也是如此,一道独存不会长久,最终会因缺乏竞争和补益而发展缓慢,甚至停顿发展。
      她说道:“分子药学和本草医药学走的是不同的路,这是一个打破,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微观药学在急救方面,在制定量化、规范化用药上,都有它的优势。譬如战场上的急救用药,这是本草药不及的,不是做不到急救,而是在*价比上,化合药更占优势。譬如用药的量化、规范化,本草药学很难做到,同样的病症,因病人体质不同,用药的分量就不能一样,这是因微而变,没法去规范,量化也是不合适的。譬如药堂里售卖的风寒丸药散剂,若不按医嘱根据症状进行配伍,同样是风寒症,同样吃一盒的效果就不一样,有的治得好,有的治不好——这是药的问题吗?不是,这是医的问题。”
      她又说到大唐的国情。
      论医者的培养,宏观和微观哪个快?这是很显然的。本草医道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经验累积,这个培养时间太长了。而帝国有多少人口,现在的医者又有多少?能真正治好病的医者又有多少?一个风寒症就能夺去那么多人的*命,这不是很可笑?哪里是医道的问题呢?早三百年前就被各医家论述解决了——这是医者不会治的问题,不能分表里温凉,散发补益,有的甚至是该发散时反而去温补,越治越重,辨症析微把握不准,用药不对症,怎么能治呢?还有一个小儿痢疾,竟也能死那么多人,这是不能治吗?不是,换了申翁和四位叔叔,任中一位去辨症,一剂药下去就能包治,但多少医者能有您四位的水平呢?上升到整个江东道,这样的医者也不多啊。而江东道有多少平民户?乡村又占多少人?一个县能医、会医的医者又有多少?
      沈清猗招手让道侍拿出一个白玉瓷瓶,说道:“这是我炼的伤风丸。不管风寒还是风热,不管感染*还是非感染*,不管病者体质如何,轻者一次三丸,重者一次九丸,一刻钟内立愈。”
      皇甫申和皇甫怀正父子五人眼睛放光,盯着那玉瓶仿佛是看无上珍宝。
      沈清猗清冽的声音道:“如果是这种药,就算是庸医,只要能分辨症轻症重,都能指导病患正确服药;就算没钱看大夫郎中,只要看得懂药瓶上的剂量说明,也能自己用药治愈。如果有这样的药,医者的水平又需要多高呢?类似伤风吐痢这种常见病还能大量的死人?”
      皇甫申父子的目光愈发灼灼,皇甫怀仁忍不住问:“文茵,这药容不容易炼?”
      沈清猗轻叹,举起玉瓶说道:“这瓶药用了三十四味本草药,一炉只炼出七十二丸,不算丹师炼制人工,只算药草成本,就是一百四十五两银。”
      皇甫申父子立时沉默了。
      有多少平民百姓用得起一百四十五两银治一个伤风病?这还是道门不计成本,如果计入丹师的高昂人工成本,从药殿出来至少得是三四百两银一瓶。
      平民百姓别想了,就算富家买得起,问题是——这一点沈清猗没说,但皇甫父子心里都清楚:道门丹师怎么可能花费精力炼制这种低端药?文茵炼这种药也只能是偶然,不能多干,否则药殿能没意见?
      沈清猗说道:“化合药也可以做到,治疗伤风只要杀死伤风病菌就行,虽然这种不调理只杀毒的治疗对身体有损,但比起*命来说就是微不足道了。”关键是方便、快速、便宜,这对平民百姓是最重要的。
      大唐的人口太多了,面临的迫切问题,不是需要多少高明的医师,而是需要大量的、能治普通病的医生。药物简单、有效,做医生就越容易。
      沈清猗这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这是上升到了民生、国计的问题。
      不是医家药家反对能阻挡得了的事。
      如果道门药殿转变态度,太医署就不会再顾忌。
      湖州皇甫家能早点认清形势,及时转变思想,或许能寻到新的机遇。若是一味反对新药学,不仅没有作用,还会和太医令皇甫安存所属的皇甫氏主支对上,这对已经归宗的湖州皇甫家来说,绝非好事。
      皇甫申沉吟着,良久,微微点头。
      皇甫怀正、怀诚、怀信、怀善四兄弟也都明白了沈清猗的意思。
      皇甫申微笑叹道:“得亏文茵的指点啊。”
      不然得一条道走下去。
      要他们转变思想接受微观医学实在太难,更别说化学合成药了,若没有沈清猗对形势的清楚分析,他们湖州皇甫家必定是反对下去了,就算与主支对上,为了道,也不会改弦易辙。
      但医者的至道是什么?那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啊。
      只要能救更多的人,就算有悖于他们坚持的医道,也会试着去接受,学习。
      这是真正的医者。
      沈清猗不是医者,但她敬佩这样的人。
      从和熙园子正店出来,已经敲过二更鼓了。
      沈清猗上马车时不经意的往皇城方向望了一眼,目光忽地一凝,心中生起一种微妙的感觉,就好像有一个俯瞰的目光,正在俯视整个长安城。
      她的紫府也生出微妙的感觉,似乎有星光亮起。
      但她的紫府虽已在登极境时开辟,但终究没达到宗师境,感应是模糊不清的,只是若有若无的一种感觉。
      “怎么?”沈归园见她身形一顿问道。
      “没什么。只是觉得今晚星空很美。”
      沈清猗收回目光,上了马车。
      ……
      摘星楼上,李毓祯的眸光忽地一凝。
      难道是错觉?
      刚刚怎么觉得有一道眼神在注视她。
      凛冽的目光往南边回扫去,那种被遥遥注视的玄妙感觉却已经消失了。
      她沉此后片刻,便不再关注此事。
      因为更让她注意的……
      是她丹田的变化。
      原本裂开一道缝的本命元剑,在渐渐愈合。
      剑身光滑,无痕。
      而且,比以前更锋利。
      那锋利中却又有圆融,就如破裂后重新淬炼,以前的一丝丝缝隙都被锻打得紧密,再也没有间隙,圆满,完美。
      李毓祯望着星光璀璨的天空……扬眉一笑。
      这一道坎,她终于走过去。
      想起萧琰,心中还是痛的,但她的信念,已经找回来。
      比以前更坚固,再也没有可攻击的空隙。
      因情伤而起的心魔,终于被她的心锻去。
      从此晋入先天的道上,再无阻碍。
      她挑眉一笑,锐利如剑,又光芒如恒星。
      萧悦之,你等着。
      ……
      萧琰忽然从冥想中睁眼,心里无端的冒上股寒气。
      那是一种直觉,预感。
      总觉得自己会倒霉啊。
      她呆了一片刻,神识进入紫府星空,忽地咦一声——
      东方那颗蒙上阴霾的主星忽然大亮,如同完美的明珠无瑕,璀璨夺目。
      她心中促跳起来。
      昭华?
      这是终于走出来了吗?
      她眉间染上笑意。
      忽然哈哈哈笑了起来。
      在军榻上打了两个滚,翻过来又滚过去。
      不破不立……
      感觉青龙的星辰更强了。
      这真是太好!太好!
      萧琰滚过来又滚过去。
      外面值夜的安叶禧狐疑的掀帐进来,便见硬板榻上滚来滚去的一团人影。
      她心里一万头羊奔过。
      大半夜的哈哈哈,还做梦回到童年时代?
      萧琰看着她哈哈哈,“小安子你真是美貌极了。”
      小安子:……

第三四一章 不破不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