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能够复制这个成功,项目需要一个有足够实力的导演。
但稍微有点成功资历的导演,要价都不便宜;便宜的导演基本没证明过自己。
除了主动上门自我推荐的人选,还有几家小经纪公司将旗下导演、演员和其他职位人员的名单发了过来。
赵启辰专门留意的是导演和演员,演员倒有几个眼熟的名字,导演却一个都没有,毕竟即便是在好莱坞,好导演仍然是极为稀缺的资源。
后面的几天里,赵启辰又见了七位导演,还看过了他们自我推荐的短片,最终才选定了一个四十多岁的导演洛特·卡里森。
这位导演的经验很丰富,多次拍摄过MV广告等,还参与过三部影片的拍摄,前两部小成本影片的成绩还不错,可第二部中等投资的电影直接就扑街了。
因为失败的经历,如今他也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在听说了这个项目之后,就把简历投了过来,要价也不高。
赵启辰看了他之前的作品,发现他在大场面调度方面有明显的短板,但对于单一场景和人物表情细节方面都很擅长。
和对方交谈了一番,主要聊的是拍摄方面的东西,确认对方的能力没有问题,赵启辰最终选定他来担任导演。
导演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演员和剧组幕后,这方面赵启辰交给了洛特负责,他只参与最后一轮试镜。
毕竟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因为项目启动,沙滩娱乐自然也不能只靠着现在几个员工,赵启辰还主持了员工招聘,敲定了数位新员工。
忙碌了五六天,到了周末,赵启辰弄到了一张二十世纪福克斯晚宴的邀请函,时间到了直接前往比弗利山庄希尔顿大酒店。
参加宴会的目的就是拓展交际圈,毕竟之后还要在这边混上一段时间,先在一些人面前混个眼熟,人脉关系在好莱坞也相当重要。
进入宴会厅,赵启辰就认出来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毕竟是上一世就印象深刻的导演,他上前客套了几句。
对方礼貌的应付了一下,不过看样子并没有多在意,毕竟现在的他在好莱坞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想要凑到斯皮尔伯格身边的人很多,大批人围在他周围,表达各自的滔滔敬仰。
赵启辰也不能没眼力的赖在那里,从对方的圈子中出来,他继续找人攀谈,主要是各大公司的高管。
斯皮尔伯格和两个朋友雄心勃勃,想要打破好莱坞六大近乎垄断的局面,可惜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最为关键的还是发行和产业链,特别是前者。
上一世梦工厂在北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发行机制,面对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却无能为力,旗下影片的海外发行只能交给六大公司来做,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最后只能黯然收场。
传统的发行行业已经被六大公司牢牢握在手里,想要打破这种局面,太难了。
梦工厂的模式走不通的,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的敌人拼杀,胜出的几率极低。
赵启辰并没有想要在好莱坞打破六大公司垄断的想法,反倒有更多的可能与这些人合作,所以提前结识一下也很有必要。
第十七章斯皮尔伯格[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