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规格的户型因为价钱过高,似乎卖的不好,反倒是那些一梯一户的平层剩下的不多,也没有他喜欢的楼层。
参观了过后,赵启辰看着实在是喜欢,还是选择了入手,反正现在买下来怎么说都是赚的。
算上公司总部的花销,他在买房子上面严重超支,银行账户里面的现金已经见底,这让赵启辰感叹这钱还是真不经花,如果不是在美股上的投资不断地上涨,他还真下不了这个狠心。
在赵启辰为了房子花了大价钱的时候,《狙击电话亭》的票房也节节高涨,上映十天之后,总票房达到了2325万。
看票房的曲线,超过三千万没有丝毫的问题,甚至可以考虑冲击一下四千万。
一部投资不过300万的小成本犯罪悬疑片竟然有望拿下三千万票房,对整个行业绝对是一个大新闻,也让赵启辰这个名字进入到了圈内人的眼前。
毕竟电影的质量在那里,打电话联系的人也更多了,不少影评人也凑这个热度,开始对这部电影进行了更“专业”的解读。
“之前在报道中看到《狙击电话亭》,闲暇之余也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结果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这部作品的核心场景手法运用得很极端,主场景只有一个:电话亭。
这种安排使这部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经过剪辑处理的舞台剧,时空与动作高度统一,这样就使戏剧性冲突更加的直接并得以更好的激化。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只有主角与电话另一侧的人,电话就是连接画外空间的“绳索”。
导演运用这样的设计,通过主角的两通电话把空间带入到了他的妻子与情人那里,之后又通过杀手冷静神秘的声音,把读者的想象从狭小的电话亭中带出来,使读者在想象中自己创造了一个空间。
这个空间并不是能看见的,也不是确实存在的,但是通过声音与拉枪栓的效果声的塑造,电影的画框被拉大了。
而且这种看不到的危机在效果上更能加强神秘与恐惧感。
在这种单一的场景下,镜头的设计就更加需要下功夫,要在舞美上体现人物的心理与剧中的气氛。
这部作品在剧作上完全是靠心理悬念,节奏控制来编制。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突出影像的张力,并穿插了大量高层建筑的镜头,使影像情绪非常的紧张与压抑。
在剪辑上,作者也使用了大量加入快节奏音乐的短镜头的组接,尽量避免长镜头对节奏与气氛的破坏。
影响情节的主要人物只有主角和电话另一侧的人两个人物。
作为第二人物的“杀手”,除了在影片结束时出现外,其他时候都是只有声音出现,主题也用最直接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杀手”以主角心灵的质问者的形象出现,不断地让他把他心中隐藏的谎言在大庭广众说出来,更像是对是主角的心灵进行这一次净化。
这场审判最终以男主面对围观群众以及媒体坦诚自己对妻子不忠,欺骗妻子朋友员工客户,并忏悔自己的罪过而得到救赎的机会。”
……
如今还没有彻底进入网络时代,各种专业报道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看到这些看起来挺有逼格的专业的帖子,不少的观众也被吸引进入电影院。
借着这股东风,《狙击电话亭》再次拿到了294万票房,上线14天总票房突破三千万大关,达到了3017万。
秦浩更是接连几天询问赵启辰对新片的想法,要不是怕赵启辰烦了,他恨不得一天打八个电话催。
第十五章被催促的赵启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