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狗子已经回部队快一个月了,赵浩早已经办完手续,准备开学。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77级的幸运儿开始陆续走进校园。
      赵浩入学的日子也到了,大庄两口子也来送赵浩。
      本来赵浩没打算叫人送的,大庄两口子说要送赵浩,赵浩一想,还是送吧。
      开学的日子,赵浩带着铺卷,大庄带着庄婶。
      一路到了到了新街口外大街19号,学校门口挂着横幅,有引导入学老师。
      赵浩和大庄两口子弄完手续,问好宿舍在哪,就拎着铺卷就向着宿舍楼走去。
      赵浩和庄婶铺好床,就领着大庄两口子转了转学校,还领着吃了顿食堂。
      这时候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时代宠儿”,上大学不光免学费,国家还会包分配工作。
      记得后世报道77级回忆,发助学金的面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他们班有一半的人是全额助学金,伙食费就全部解决。
      我们当时还有每月四元的零花钱(当时零用够了),这些钱够许多同学不用向家里要一分钱。
      每两年补助一次回家的单程路费,四年还补助一次棉衣费,寒暑假仍然发助学金(各学校不太一样,有的学校寒暑假不发助学金)。
      送走大庄两口子,赵浩就回到宿舍了,
      这时候宿舍的人已经到齐了,加上赵浩一共八个人。
      有年轻的,也有中年的,有面朝黄土的农村青年,也有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
      经介绍都大致了解,年纪最大的是老三届的程刚,已经39了,已经有两个孩子了。
      帝都人,在农村已经扎根,以为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了。
      帝都的加上赵浩还有三个,一个是家庭,吴奇。
      另一个是优秀学员,被推荐来的,叫林中祥。
      鲁省大汉两个,一个叫王家军,农村的孩子,宿舍中最小,刚高中毕业。
      听他自己介绍,听到要高考,马上从收购站淘了书,每天复习要到凌晨两三点。
      每周都积累好错题,到周末要借自行车,骑行一个多到两个小时去县城中学问老师。
      另一个叫李刚,是省会的,和赵浩一样是工人,但是年纪大一些。
      另两个一个是吉林的,一个是河北的,吉林的叫诸平,是一知青,河北的叫王德华,是一个工人。
      赵浩在他们介绍完后不禁感慨,前世的报道,时光虽任性,却未把七七,七八届轻抛的真实。
      对他们来说即使残酷,又是幸运的。
      到晚上,一起去食堂吃的饭,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天开始上课,这一届和其他的还有不同,早在半年时间中学一个学年的知识。
      还有是赵浩他们这一届是通过“独木桥”的幸运者;
      骤然之间,他们从社会的底层变成了令人称羡的“时代骄子”,不敢辜负父母和国家。
      又因为饱尝过失学的痛苦,深知机会来之不易,
    

第十六章开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