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崇祯为什么要放权?
      目的有很多。
      包括测试朝堂这些人的忠心,增加行政效率,弱化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等...
      放权的表象是把权力下放给各衙门负责人,让他们自己说了算。
      实际搞得却是部门负责制。
      部门负责制的优势就是效率高,成果明显。
      崇祯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却有管理企业的理念。
      其实治理国家和管理企业是一样的。
      皇帝是董事长,大臣们是各部门负责人。
      集权是把所有权力都收回来,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放权是把权力放给大臣们,让他们自由发挥。
      举个最简单例子。
      当一个公司员工请假需要董事长批准的时候,这个公司的规模要么很小,要么行政效率很低。
      大明朝目前面临的情况就是后者:行政效率低下。
      于是他想到了尝试放权搞部门负责制。
      起初他担心放权会扩大党争,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觉得自己想多了。
      党争争的是权力!
      一旦他把权力放下去,那些想党争的人反而会陷入到迷茫之中。
      因为皇权下放了,他们想争权却无从下手。
      最后。
      管理企业和管理国家都有一个核心要素:着眼长远利益,而不是眼前的利益!
      无数实践证明任何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源于思想自由。
      专制的环境只会禁锢思想,让科学停滞不前。
      他要尽可能的弱化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这次测试后如果朝廷还能正常运作。
      他会不定时将权力下放,并不定期将权力收回。
      这样既能让官员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能保证皇权不外落。
      面对李邦华的三个问题,崇祯微微一笑:“李阁老的想的很周到,朕可以明确告诉你,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以六部为例,放权期间各衙门的公务由尚书和侍郎共同商议做主,包括代朕行使启用官员的权利。当然,如果你们觉得衙门里某个官员消极怠政或者暗中使坏,可以暂停其职务,交给朕处理。”
      “内阁负责协调处理各衙门之间的事务,权力在尚书之上。”崇祯补充道。
      有了崇祯这句话,李邦华终于松了口气。
      只要内阁的权力还在,他就没意见。
      崇祯放权的想法犹如一颗炸弹在群众中间引爆。
      有的人同意,有的人反对,更多的则是沉默。
      他们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毕竟他们无法理解这位大明皇帝脑袋里的想法。
      又商议了一会,群臣没有统一意见,此事只能暂时搁置。
      不过崇祯没有气馁,他准备下一次早朝再次将此事提出。
      早朝很快结束,大臣们纷纷离开。
      李邦华和范景文站在原地没动。
      等其他人走远后,李邦华才对着崇祯拱手施礼:“陛下,臣有一事相告。”
      崇祯不明所以,只能说道:“李阁老请讲。”
      李邦华

第450章 异地用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