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6章 百姓是被官商勾结逼反的[1/2页]

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文盲写小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妥,实在不妥!”
      皇极殿内,户部尚书方岳贡正在极力劝阻崇祯皇帝。
      “陛下免全国一年田赋也就罢了,如果再免了徭役,地方衙门的一应所需都需要朝廷供给,这将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按照国库目前的存银,根本不够一年使用!”
      “我朝税赋起运和留存比例大概是五五开,现在地方没有留存,国库存银不足一千万两,地方没钱需要从国库支取,这些钱最多用到十月份就没了!”
      内阁首辅李邦华也劝:“陛下慎重,国库和内廷的钱加起来也只能使用一年。如果明年夏粮征收不及时,又将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徭役银加起来有百万两之巨,虽然不多,却能救急!”
      范景文和邱瑜也碎碎念的劝个不停。
      吴三桂走后,崇祯与内阁商谈吏治和经济问题。
      在谈吏治之前,他率先把刀子砍向了徭役。
      整顿吏治的目的无非是治理贪腐。
      贪从何来?
      官员贪腐的途径大多只有一条:借着收缴赋税的机会,横征暴敛,私自加派。
      朝廷让收一两,他们收三两。朝廷没有这部分税收,他们巧立名目加派。
      想改革吏治解决贪腐,必须先把贪腐的途径掐死。
      就像他穿越前的农村贪腐问题,不交公粮后,与公粮有关的贪腐问题瞬间消失。
      “你们不要再劝了,朕决意整顿吏治和贪腐。先从京师开始,一个月后如果没有成效,朕全听你们的。”
      内阁见状没有办法,只能暂时同意。
      其实李邦华也想知道皇帝方法是否奏效,如果有效的话他会立刻安排全国效仿。
      “吏治是诱因,流贼屡剿不绝的根本原因是官商勾结!”崇祯盯着四位阁臣,若有所思。
      李邦华不明所以,急忙拱手:“请陛下示下!”
      紧接着,崇祯把他掌握的情况详细的说了出来。
      历史上。
      明末的粮食总体是够吃的,除了灾害严重的地方,其他地方粮食都有富余。
      够吃为什么还会造反?
      究其根本,那些农民是被官商勾结逼反的。
      众所周知,明朝是银本位。
      立国之初赋税征收的大部分都是实物,到了中后期,大部分赋税由实物改征白银。
      征收白银没问题。
      但当时的明朝人口增长,再加上大部分银子被藩王,商人,富户乡绅藏在府中舍不得花。
      久而久之就出现一个问题:市面上银子紧缺。
      更要命的是,朝廷税赋征收的是银子,农民必须把粮食换成银子才能缴纳赋税。
      于是夏粮和秋粮收获后,买粮的商人借官府催收田赋的时机,拼命压低粮食收购价格。
      本来一石粮食能卖一两银子,为了尽快兑换银子应对官府的催收,农民需要用两石甚至更多粮食来换取一两银子。
      按理说天灾时粮食涨价,但农民手中的粮食偏偏卖不上高价。
      更有甚者,他们把手里所有的粮食都兑换成银子后发现,这些钱还是不够缴纳赋税的。
      他们能不反吗?

第126章 百姓是被官商勾结逼反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