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帝鸿
大夏王国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
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
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王国的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陈夏建都阳城,成为第一任夏皇,但他始终隐于幕后,表面上夏朝的王是禹。
禹是一个强壮的汉子,勤劳朴实。
禹是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女娲补天时,洪水泛滥,禹不眠不休禹治水,他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
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大禹像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为了治水,他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
他与涂山氏女名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
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着牙没有进家门。
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禹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亦关心百姓的疾苦。
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
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青黑。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
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
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
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于禹治水成功,陈夏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
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重庆万县市)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
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
陈夏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
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
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
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
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
&nbs
第291章 帝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