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教授跨过大门,进到院子里,楼房大门上贴了一副特别吸引眼球的春联,虽然也是市面上能买到的那种金字红底的结构,但能看出来是手写在春联纸上的,书法苍劲有力,气势奔放,内容很特别。
上联是百年天地回元气,下联是万古山河济太平,横批为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字里行间虽然都是好的寓意,但是跟寻常喜庆意味更浓的春联比起来却不怎么应景。
再看院子,十多平米的面积,入门左侧有三棵开满桃花的桃树,看着很讨喜,有条鹅卵石小径穿过桃树之间,刚好作为分界把它们隔开,花瓣零零散散落了一地。右侧则放了张圆石桌,四个石墩做凳子,另外还有些种着月季花、水仙花和仙人掌之类的大小花盆错落有致地排布开来,很有韵味。
扫视一圈,众人啧啧称奇,这斑斓色彩比花市都不逊色多少了。张建对他们的反映很满意,笑容更多,大家就知道是这些都是出自老教授的手笔了,李杰好奇问他平时任课工作这么忙,怎么还能打理出这样的花园来,张建颇为得意地说了句有心就成。
他们正要进屋,又有人从里面出来了,一个拿着风车半人高的小男孩,小脸白白嫩嫩,穿着个小袄,大大的眼睛里闪着灵动的光,另外一个人穿着围裙,是位体态丰腴的妇人,年纪五十上下,应该是张建的老婆,笑容可掬。
平时最滑头的李杰在这种事情上的反应也最快,“师母好,祝您新年快乐,笑口常开,越活越年轻。”
妇人眼神扫过张建才落在李杰身上,笑呵呵道,“好好好,现在的孩子真会说话,大家快进来吧,准备吃饭了。”
进门的时候其他人有样学样地向妇人问好,把她逗得乐呵呵的,拿着风车的小男孩眨着眼睛奶声奶气地叫哥哥姐姐,一下子让女孩子们母性泛滥,忍不住去逗他。
家里就仨人,小男孩是张建的孙子,他爸妈和朋友聚会去了,老教授还有个女儿,刚结了婚不久,今年在婆家过春节,要过几天才来。
客厅的装潢和家具属于那种比较大众化的温馨小家的风格,用应节的年饰做点缀,看着很暖。
有一群年轻人在当然不缺话题,特别是李杰这个暖场王充分发光发热,眉飞色舞地带着其他人跟演话剧似的,连平时不苟言笑的张主任也进了节奏。
闲聊了些家长里短,到了吃饭时间,分工合作端盘摆桌架上炉子,虽然没有烤全羊,但师娘做了个炖羊肉,这帮学生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午饭过后,几个女生没闲着,帮妇人刷盘子洗碗,班长蔡新明和副班长彭俊出门口找了个地儿抽烟去了,就剩陈浮云和李杰,陪着张建爷俩坐在客厅里,老教授看着陈浮云,似笑非笑。
陈浮云心里没底,尴尬地咧咧嘴,也不知道该不该现在去问,好在张建主动开口了。
他哼了声,指了指陈浮云的鼻子,“看你小子是一放假把啥都忘了,让你精读那基几本书也还没看吧?”
陈浮云松了口气,“哪能啊,我读书感悟都写好了,回去之后发给您看看?”
“嗯。”张建的脸色这才好看了些,看了一眼厨房方向,他淡淡道,“待会儿你和沈沁跟我来一下,我有些事和你们说。”
老教授表情认真,陈浮云点点头。
过了二十分钟,厨房里忙完,蔡新明两人也抽完烟回来了,众人客厅里聊了会儿,李杰看到角落里的麻将机,提了一嘴,没想到妇人挺有兴致,众人便上桌开台,李杰,蔡新明,罗小于陪打,其他人旁边助威。
打了两盘,张建和陈浮云两人找了个借口上楼,正兴起的其他人也没太在意。
两份文稿放到了陈浮云和沈沁的面前,张建努努嘴,示意他们翻开看看。
就是那篇论文,关于突厥入侵时期的研究,第一作者是张建,后面跟了陈浮云和沈沁的名字。
“上个月我发表这篇论文,有五个期刊收录了,反响不错。燕京大学之前就希望我尽快调任,这篇论文发表后,他们催得更紧,所以下学期我就不在江南任教了。”
张建说话时的表情既有得意又有些惆怅,“这篇论文能有这样的成绩,有你们的一份功劳,也能增加你们简历的内容,另外期刊发表也有稿费,等算清楚了再转给你们。”
老教授快人快语,陈浮云说话也不拐弯抹角了,笑道,“研究基本都是老师您完成的,您愿意带我们写论文
第265章反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