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之辈,但大有野心,处处压制了李显,莫非?”
话音至此,武则天心里又不好的预感。
“陛下所想,后续皆有发生。”
周瑾知道武则天想到了什么,他也没有点破。
公元七百一十年。
唐中宗李显被妻女联合毒死,自从有了女皇武则天这个先例,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二人也动了女皇的心思,甚至不惜毒杀丈夫。在欲望面前,人可以变得六亲不认。
帝位,一统天下,没有比这更诱人的诱惑了。
武则天沉思良久,最后苦笑一声:“罢了,后世之事也容不到朕操心。”
“陛下无需悲伤,您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发展,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创造性开创殿试,让天下有才之士都能提出意见。”
“晚辈十分敬佩!”
周瑾发自肺腑的说完。
资治通鉴中记载,天寿元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通典中记载:天寿元年二月,策问贡士于洛城店,数日方毕。殿前试人,自此始也。
史料充足,证据充分。
天下第一次殿试的举行地点在神都洛阳的洛城殿。皇帝亲临,亲自提问贡士。且数日方毕,尤其可见规模之大。如此新颖的方式,高的规格,大规模组织面圣,天下头一回,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开元年间,举行了六次,天宝年间举行了三次。不仅如此,玄宗皇帝还根据个人喜好,除了策问以外,还要考察举子们的诗赋才能。虽然殿试没有形成规定,但已然成为科考的必备流程。
直到玄宗后期,朝廷不在唯才是举,转而投其所好,重视享乐,举行的次数断崖式减少。
“凡大事时才举,其余时间不举。”
举行的时候也只是敷衍了之,殿试已不复当初的盛况。
大和二年,即公元八百二十八年,再也没有举行过。
即便唐朝殿试只实行了较短时间,未系统化,但已经初具两项基本特点。地点为朝廷,由皇帝亲自提问。为后世皇帝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方法借鉴。
武则天露出笑意,袖袍挥动,一股君临天下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位女流之辈,能有这等气魄,周瑾感到十分敬佩。
“周公子,后世的学风可浓郁?”
周瑾淡淡一笑,道:“陛下,后世之人都尚学,求学若渴,都为了成为国之栋梁而奋发努力。兴国,安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梦想,才有了泱泱大国千年不衰的璀璨文明。”
闻言,武则天的眼眸闪烁光芒,有些不相信。
见她这幅模样,周瑾也不理论。
轻轻挥动手臂,一副画面凭空出现。
画面之中,正是千年之后的华夏。
山高林密,悬崖峭壁,一处封闭的小山村内,飘扬出阵阵朗朗上口的孩童读书声。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稚嫩的歌声飘荡在山涧,如同悦耳的百灵鸟一般,所过之处,春风一片,茂密的绿草为之舞动,葱郁大树枝头摇曳。
一间小土房内,几块木板搭建的黑板挂在墙上,一位乡村教师正在朗读着课文。
下面的学生,都是一些五六岁的孩童,天真的眼睛闪烁亮光,充满了求知欲,稚嫩的小手捧着课本,专心致志的看着。
第117章 百年之后入宗堂[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