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相顾无言,兄弟情义尽在眉眼之间。
临走时。
宋应升说道:“我们县内有一处蚕丝养殖厂,我方才粗略一看,书中并未提及蚕丝制作。有没有空闲时间,与我一起去观摩?”
宋应星停下脚步。
丝毫没有迟疑,点头道:“有的,现在就去?”
“臭小子,先吃午饭,我看你又是一天未食吧。”
两人爽朗一笑。
桐乡县,一处蚕丝作坊。
“不知县令大人来我这小作坊,所为何事?”
作坊老板颤栗问道。
这年头,兵荒马乱,朝廷腐,败。
当官的鱼肉百姓,平白无故的上门拜访,十有八九是来征税的。
宋应升淡淡一笑,示意老板不要紧张。
“我们要写一篇关于蚕丝制作工艺的文章,劳烦老板了。”
作坊老板一听。
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
满脸微笑的带着两人,前往了后院的养殖丝蚕的地方。
然后热情的介绍起来。
宋应星拿着小本子,认真的做着笔记,一一看过作坊工人制蚕的过程,全部书写下来。
良久过去。
“老板,这蚕浴之法可能详细讲讲?”
作坊老板点了点头,并未有所隐藏。
“蚕种有优胜劣汰之分,低劣的蚕种吐丝较慢,且丝质易断,质量不好。蚕浴简单而言,就是用人工的方法淘汰这些‘坏虫,只保留优种,吐丝多且质地上乘。”
“方法有二,一是将蚕纸在卤水中浸泡十二天,捞起来用小火烤干,期间不能受半点风寒湿气。二是将蚕纸放在通风场所,任由风霜,雨水,烈日侵扰,十二天后收起来。”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孱弱的蚕中已死不出,只留下了优胜的蚕种。”
宋应星点了点头。
持笔写下文章的最后一句。
‘盖低种经浴,则自死不出,不费叶故,且得丝亦多也。
收了笔,宋应星向老板施了一礼。
“多谢老板答疑解惑,受教了!”
作坊老板尤为震惊。
没想到当官的这么谦卑,闻所未闻,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离开了蚕丝作坊。
宋应星将蚕浴之法添进了《天工开物》的文稿中,心中更加坚定,一定要将这本书刊印出来。
事不宜迟。
立马书信一封,全文中心意思就一个:借钱。
通过四通八达的驿站网络,传递到远在蜀地的涂绍??手中。
收到信后,涂绍??十分爽快,一点也不吝啬。准备拿出全身家当,资助这位昔日好友印书。
立马提笔回信。
“应星所著书籍,意义非同凡响。是否有火,药,制,作方法,若是没有。请来蜀地一趟,我给你行个方便。”
半个月后。
宋应星收到书信。
心中甚是激动,当即收拾行囊,作别宋应升,踏上了前往蜀地的路程。
“蜀道之难,难遇上青天。”
早在唐朝,就有一位大诗人如此感叹。
费劲千辛万苦,宋应星终于到了涂绍??任职的地方。
还未停下歇息,便直接说道:“绍??,我是为了火药而来,请带我去见见。”
涂绍??有些哭笑不得。
又对宋应星的决心,尤为的敬佩。
二话不说,带着他到了一处隐蔽的山涧。
“嘭!”
只听远处传来响彻天地的声音。
第67章 昔日兄弟情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