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8章 满腔精忠报国之志[2/2页]

典藏华夏:古今连线展国运 冲到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 “亦有武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而总有那么一两个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英雄,深深的镌刻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随着周瑾话音的落下,只见一片狼烟烽火,大漠孤烟。
      远处的弯月高悬于峻岭之上,兵戈声,哭喊声,漫山遍野。
      一位少年将军横刀跨马,屹立与营帐前,俯瞰着眼前的一切。
      “报——将军!金人已朝着西北逃窜!是否追击!”
      “报——将军!圣上有令!陛下这已经是第十二道金牌!如若再不撤回……怕是抗旨之罪啊!”
      与此同时,两名士兵同时跑来,单膝跪下高声喊道。
      “班师回朝?”
      听到这话,哪怕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面色也出现了一丝皲裂。
      而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是那一段历史。
      “岳飞!是岳飞!”
      “满腔精忠报国之志,奈何皇帝不给力!”
      “不行,这段历史……想想都来气!”
      “哎……少年将军雄姿英发,却无奈于背后朝廷怯懦……”
      “十二道金牌……按理来说一般一道金牌,已经是常人需要跪地受旨。而此时岳飞身上扛着十二道圣旨依旧跟金人厮杀……”
      “鬼知道岳飞身上到底背负了多少啊!”
      别说是观众了,就连叶翰林,此时都瞪大了眼睛。
      “这……这是朱仙镇之战!”
      叶翰林张了张嘴,一时间居然什么也说不出来。
      作为华夏历史文化研究院的院长,他对这段历史简直是再熟悉不过了。
      七月十八日,张宪从临颍杀向开封之时,第一道班师诏送达。
      而当时大破金人,雄心壮志的岳飞又怎么可能听从?
      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一封奏折,呕心沥血,但皇帝一心守住帝位,又怎么可能任由岳飞打回那江山?
      隔了两三日,朱仙镇已克,完颜宗弼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其中全是措辞严峻、不容反驳的急令,命令岳家军必须班师回鄂州,岳飞本人则去“行在”临安府朝见皇帝。
      岳飞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然而友军已经撤退,岳家军孤军难支,不得不下令班师,百姓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哭诉说担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
      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岳飞决定留军五日,以便当地百姓南迁,“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郡闲田处之。”
      岳飞前往“行在”临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期间不断接到宋高宗的手诏,以及秦桧以三省、枢密院名义递发的省札。尽管内容自相矛盾颠来倒去,最后仍是令岳飞“疾驰入觐”,“赴行在奏事”。
      当岳飞听到中原传来的宋军败讯,只能长叹:“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结果岳飞的第四次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

第38章 满腔精忠报国之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