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皇上又广施教化,增筑学舍,广招生员,派遣文学博士传道授业解惑。四方蛮夷如高丽、高昌、吐蕃、契丹、百济、新罗、扶桑之流,皆相继派遣子弟,奔赴长安入学,少则千人,多则万人。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陛下以《论语》精髓化育四方,可谓超凡入圣!”
李世民微笑,说:“好,才人一展高论,让朕感觉耳目一新!左右侍从,拿酒来,朕要与才人边饮边聊。”
宦官闻声,端来金樽美酒。
徐惠给李世民倒上一杯,与李世民对饮。
李世民饮酒入豪肠,吐豪言壮语:“朕解兵甲,开办学校,重视儒生,网罗贤才。不论是读经学士,还是深闺女子,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乃至妙笔生花,故才?秀女云集,百家争鸣,犹如百花齐放,足以定国安邦!”
接着,他翻出一卷《诗经》,展开卷轴,问:“是齿如瓠犀,还是齿如含贝,形容女人的牙齿更好?”
徐惠莞尔一笑,说:“齿如含贝是形容牙齿洁白,齿如瓠犀主要是形容牙齿整齐,所以齿如瓠犀形容女人的牙齿更好!”
李世民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不是你的写照?”
徐惠低下头,不说话,只顾给李世民斟酒。
李世民与她对饮了一杯,说:“徐才人敢不敢谈策论?”
徐惠说:“请陛下出题!”
李世民说:“近来突厥派使臣来长安迎亲,朕暂时没有答应,你认为,欲使西北边境长久安定,是应该打战好,还是和亲好?”
徐惠沉吟良久,方才作答:“自古两国之交,要么战,要么和,不外乎这二策,其根本在于国家是否强盛,中原大国虽然兵强马壮、政通人和、文德昭彰,但是地域辽阔,从而导致鞭长莫及,所以外夷蛮邦时常在边境觊觎中原国土,一旦看见王师出动,就逃之夭夭,而边境苦寒之地,又难以屯田固守,王师常常劳而无功,徒然消耗国财,故窃以为,和亲比战争好。”
李世民越听越高兴,说:“才人高论,已三分之二接近诸葛亮的《隆中对》。”
徐惠又说:“求和不是屈辱妥协,陛下雄兵百万,已立于不败之地,但要安抚百姓,长治久安,必须与邻邦修好,唇齿相依,方为上策!《易经》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如果陛下以和亲政策安抚夷蛮,以文德收服远人,则华夏与蛮夷达成和谐统一的局面,使贞观之风延续到千秋万代!”
李世民大喜,说:“徐才人所言已完全接近《隆中对》,巾帼不让须眉,你就是朕的女诸葛亮啊。”
徐惠说:“陛下谬奖,臣妾初奉圣驾,一时兴起,妄议时政,实在贻笑大方。”
李世民说:“徐才人奉命策论,切中时事,怎谈妄议?朕已考完策论,再考你的诗赋!班昭的姑姑班婕妤扬名千古,徐才不妨以班婕妤的不幸遭遇为题,赋诗一首!”
徐惠说:“班婕妤博学多才,擅长吟诗作赋,以文才得宠,可惜汉成帝喜新厌旧,移情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她因此惨遭冷落,自怨自哀写下《自伤赋》。”
李世民点点头。
徐惠说完了班婕妤的遭遇,就在纸上写下一首《长门怨》: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
李世民读罢,说:“这首诗写出了班婕妤的悲怨!朕向来不以歌舞而废诗书。徐才人,你通过了诗赋考试,朕将通知礼部录取你为甲科进士!”
徐惠无限惊喜:“当真!”
李世民立即抱住徐惠,将她按倒在御榻上,吻住她的嘴,降下皇家雨露。
她微张着嘴,温驯地接受他的亲吻,吸取雨露的甜蜜。
李世民加重了吻的力度,身体像泰山覆压下去,倾斜着往下压,似乎要将她压匾,从她的身体里压榨出全部的甜蜜。
两人初次交合,完全扭结在一起,处于极度和谐的胶着状态。
第134章 天才美女的隆中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