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游历,今日云游到此,听说你就是高僧辩才,精通佛法,特来拜会领教。”
辨才说:“原来是萧施主,不要客气。”
萧翼说:“世上只有两条船,一条船装名,一条船装利,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名利使人心浮躁,人生的意义在于安心,请问佛法如何教导世人安守本心?”
辩才回答:“名利生于心,心不生名利,名利自空,心中无名又无利,心自然不浮不躁,安稳如山,静如止水。”
萧翼又问:“佛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如何解释?”
辩才回答:“心因缘而生,无本性。无本性,故无常,心在一刹那生,在一刹那后灭,生生灭灭,无有定形,故现在,过来,未来,皆不可得。”
萧翼掀动眉毛,脸上露出高深莫测的笑容,说:“你自己的心,唯有你自己知道在什么地方,旁人不可知你上一刻的心和下一刻的心生灭变化。”
辩才说:“极是,极是。”
两人谈佛法谈得开心,相见恨晚,到了晚上,辩才留萧翼住宿,在禅房里,两人继续谈论。
萧翼谈了一会儿佛法,再由佛法谈到书法上来,说:“要论书法造诣高,非当朝宰相房玄龄莫属,不过,从前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是一座高山,至今没有人能超越。”
辩才不知是计,说:“萧施主见识未免过浅,贫僧收藏的作品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真正无人超越的高山。”
萧翼知道辩才收藏的一定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但是不点破,摇头说:“还有比王献之《鸭头丸帖》更高的书法作品?”
辩才见萧翼不相信自己,就说:“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模仿父亲,才练成了自己的书法,难道父亲不比儿子高明?贫僧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可以为证。”
萧翼说:“大师,出家人不打诳语。我听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早已失传,它怎么可能在你的手里?”
这是激将法,辩才中计了,说:“施主有所不知,当年王羲之醉酒后,挥毫泼墨,写下了旷世杰作《兰亭序》,称自己以后再也写不出如此完美的书法,遂将《兰亭序》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王家七世孙智永的手里,后来,智永出家为僧,贫僧正是智永大师的弟子。萧施主不信,贫僧拿给你看。”
说完,辩才吩咐萧翼等一会儿,他返回内室,再次回到萧翼身边时,拿出一只楠木盒子,打开盒子,取出《兰亭序》,递给萧翼看。
萧翼捧着《兰亭序》,异常激动,翻开看了看,说:“书法遵劲刚健,又含柔媚,真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果然是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
辩才说:“萧施主相信了吧,快把它还给贫僧收藏。”
萧翼把《兰亭序》收进自己的怀里,随后,突然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圣旨,说:“辩才接旨,皇帝下诏,命臣取《兰亭序》,辩才当向朝廷交还国宝,钦此。”
圣旨大如天,辩才接过圣旨,一看,方知自己中计,但无可奈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萧翼带走了《兰亭序》。
这天,李世民正在挥毫泼墨,挥写一字:骗。
萧翼恰好赶到,向李世民献上《兰亭序》,说:“陛下,臣从辩才手中骗回了王羲之的真迹,请看。”
李世民两眼直冒精光,看着萧翼双手呈上的《兰亭序》,乐极生悲,噗通,倒在地上,喜晕过去。
第126章 骗取《兰亭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