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三合不仅仅指的是手足,肩胯,肘膝。
腿部也有三合,以前有没有功夫,凭嘴说不行,得摸摸身上,是不是同门,一摸就知道。
尚云祥和他的徒弟们那年,李存义回京,摸尚云祥的背,中间没缝儿,一整块,呈现出一个漂亮的凸脸儿,李存义没多说,讲你练的纯,我没想到。
尚云祥说,我等您十年,您再教点儿别的。
有一天,薛颠请李仲轩喝酒,微醺,说我的东西是这个,让他摸自己的腿,腘绳肌和臀部长到了一起,硬的如钢条,光滑如无棱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看手臂,大臂根部有碗口粗,而小臂嫩如新芽儿。
李老就问,怎么会这样,薛颠说,象形术上面是鞭梢劲,可下面是榔头功,你懂吗。
这个比例是练出来的。屁股不是发面馒头,而是一个鬼脸。
脖子和下巴长到了一起,才叫虎豹头。
内功外在表现,叫肌肉若一,那是功催出来的。并不是真有多大的肌肉,是那个比例吓人,让人畏惧。
什么叫龙虎二形,不是学龙和虎的样子,你可以学,但你永远不是。
是要练“身躯似兽”,脱了衣服一看,前身是个凹脸儿,这是龙头。
后身是个凸脸儿,这是虎相。
但你整体看他,又很平常,不见棱见角。
这种人,虽然不敢说他练到了“归一”的程度,但“肌肉若一”和“龙虎二劲”一定是有了。
局部练习,只能解决局部的事儿,拳术要解决全面的问题,练的是大形。
所谓,“大形过位”的前提是肌肉若一,否则出不来大形,此篇言尽于此。
形意拳不轻传的练拳心法气如火药拳如弹,六根震动鸟难腾
训练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练拳时,劲力比较明显,其实这根本不是训练明劲功夫,这一点勿需明白。
一旦身体各处姿势开始符合形意拳规矩和要领时,内气下沉丹田,五脏归位,身体必须放松,不能有丝毫拙力,当以松顺求之,自能体验换劲之妙。
练拳每式有松紧变化,初学者且不可强为,否则有害无益。
有基础后,即能领悟。肩在手前,手在脑后,多练,不是简单重复,不是次数多,而是内容多。
一个形里生出许多东西来,这才叫多练。
能多练自然有趣味,没有兴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练,身子不动脑子还动着。
遇敌好似火烧身,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没劲了,是练拳不练根节,什么地方没劲,就烧在什么地方。
三节是不能练的,你要整个地练拳劲,脑子里不要想三节,否则陷于一处,就练不出功夫了,等练出了功夫,三节就整了。
人身是个整体,想单练根节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练拳时劲力要走(经过)根节。一个走字,和一个练字,差别的确很大。
功在根节。拳劲初平正,次开阔,再追求含蓄。
平正使根基坚实,心气沉稳,拳架圆熟;
开阔则力透拳锋,练就雄浑无俦的气势;含蓄则破绽全无,余意不尽,是克敌制胜的先基。
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的运用和
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务实求简,由小悟大,外形精干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初学武艺,百日筑基之后即可习套路,以练明劲。劲出于丹田而贯于四梢,迅如闪电。
气如火药拳如弹,六根震动鸟难腾。
虽刚猛迅捷,却非肌肉暴涨之拙力,动作到位,立即放松。
习艺时心中寂空,旁若无人,无念无想,浑然于天地融为一体,虽姿势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功至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燕;气贯涌泉,则重如泰山也。
上肢丝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来,再顺着重力自然撂下去,牢记胳膊不使劲,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
动作顺畅之后,再利用身体的运动给它加速。
日久功深,把胳膊练得像两条老藤,手头则沉甸甸的,像个铅砣,这种力量甩出来,落在血肉之躯上,威力可想而知。
一旦练出,终身不退。
人的两条胳膊就应该像挂在肩膀上,丝毫不能用力,用力时打到身体上感觉不是很大,不用力打到身体上,轻松就能把人打出去。
(本章完)
喜欢。
练好劈拳,形意通一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