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三十七章 名人雅士[2/2页]

穿越之医女不易 岁岁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r/>      对于这片茶的方法对于茶叶真味的破坏力太大,又降低了茶的养分,就逐渐被后世所淘汰。
      但是在燕国时,这片茶可是茶之上品,就像念慈说起的那样,她为了抢这片茶可是费了些心思的,所以得了这么个好东西后就要拉着慕昭和陈英这些一起品尝来着,毕竟平日也难得一见的。
      有的片茶“以珍膏油其面”,所以又被人称作腊茶或腊面茶,还须指出,“唐未有碾磨,止用臼”,宋时方大量推广碾磨制茶的技术。
      片茶中品位最高是福建路的建州和南剑州所产,“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
      在江南西路和荆湖南、北路的一些府、州、军,出产的片茶“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之类二十六等”,两浙路和宣州、江州、鼎州“又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为号”。散茶出产於淮南、江南、荆湖等路,有龙溪、雨前、雨后等名品。
      四川茶的产量高於东南,但“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惟广汉之赵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牙、雅安之蒙顶,土人亦珍之”。
      名士蔡襄在《茶录》中有说道:“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
      这便反映了在前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花茶之类的,至于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这些花草植被皆可作茶。
      到了后世,饮茶“鲜以鼎镬”,多为“用瓶煮水”,以沸水冲泡,冲泡前用少许水调成茶膏,称为点茶。
      一些专业人士认为,“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后汤适中而茶味甘。
      到了后期,世人在茶中加姜和盐的习惯逐渐被抛弃了,像慕昭这些都是只爱喝清茶。
      燕国的人饮茶时多用盏,这盏便是一种小型的碗,敞口小足。
      盏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及白釉五种,而饮茶时主要是使用黑釉。
      燕国饮茶流行使用黑釉盏,这与当时的斗茶风尚有关,这饮茶风尚是带有全国性的。
      在饮茶方法上,前朝饮的是碾茶,把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碾成细末,然后用沸水点注。这以黑色茶盏最为适宜。
      烹点茶技艺的一些主要形式有,煎茶、烹茶、煮茶、瀹茶、泼茶、试茶、均茶、点茶、斗茶、分茶等。
      自前朝以来,这饮茶的习俗愈益普遍,“茶之为民用,等於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即使是在社会底层,茶也成为重要的交际手段。如“东村定昏来送茶”,而田舍女的“翁媪”却“吃茶不肯嫁”。“
      但是,由于官府实行榷茶,只有他们那里才有的卖,平民的食茶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免质量低劣。
      自社会上层至下层,酒也是燕国消费量很大的饮料,这时的酒水可分黄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类。
      黄酒以谷类为原料,“凡酝用粳、糯、粟、黍、麦等及曲法酒式,皆从水土所宜”。
      由于燕国的南方经济的发展缓慢,便以糯米取代黍秫等,成为主要的造酒原料。
      这果酒就包括了葡萄酒、蜜酒、黄柑酒、椰子酒、梨酒、荔枝酒、枣酒等等,其中以葡萄酒的产量较多。
      河东盛产葡萄,也是葡萄酒的主要产区,但这古代的果酒制作技术还比较原始,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不大,因此遇上那种难得一见的好手艺人制成的果酒也是千金难求了。

第二百三十七章 名人雅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