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王宗贵来说,于奇正的生死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该怎么站队。
先说好的一面。这次来的路上,王宗贵已经听说了太子和公主辞别于奇正的事。虽说于奇正太子党的身份是明摆着的,但这是还是不同寻常。太子要笼络于奇正很好理解,可公主为什么也要去呢?如果是一般人,也很好理解,妹子跟着兄长一起走。但问题是,李佐兄妹不是一般人。对皇族的人来说,去看哪个人,谁去,以什么方式去,其中都是有潜台词的。
要知道,李子姜可不是一般的公主。本朝独孤皇后嫡出一子二女:太子李佐、长公主李楠烟,无忧公主李子姜。
长公主已成婚,朝中元老和贵族子弟都巴巴地盯着的长宁公主,期望能和圣上攀上亲。不过,圣上对此一直都没任何表示。李子姜出京时,王宗贵心里就在疑惑:平定叛乱后太子本身就要回京,让公主来探望不是多此一举吗?
经过一番思索,王宗贵有了这么个推断:太子倚重于奇正,视其为心腹之臣。但太子也知道,此事处理不好,就会和皇上之间产生隔阂。假如于奇正成为驸马,直接和皇上建立关系,这个隐患便可以解除。于是,太子就密奏皇上,将之招为驸马。
从皇上的角度来看,招这么个青年才俊为驸马,既可拱卫太子,又不会威胁到自身,自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皇上行事沉稳,加之特别疼爱李子姜,于是让她自己先来看看。
之前李子姜和于奇正就有过接触,尽管表面上来看不太愉快,但李子姜若真的反感于奇正,就不会跟着李佐去辞行。女孩家的心思最为微妙,不能看她嘴上怎么说的,而要看她怎么做的。
从发生的事情来推断,李子姜极有可能对于奇正比较满意,然后这个意思通过李佐传到了皇上耳中。
也正是因为此,才有了皇上力排众议,令于奇正领军出征之事。皇上这么做,是做了两手准备的:如果于奇正这次又立了功,顺理成章招为驸马;如果他兵败,那就当没这事,反正这些事又没对外明说过。
哎呀呀,我王宗贵真的太聪明了!
只是,现在还不能过早的站队,因为刚才看到的只是好的一面。
从不利的一面来说,假如我现在说他的好话,但是他打了败仗,到时候就会跟着倒霉。即便打了胜仗,朝中斗争凶险异常,他能不能站稳也还是个问题。唯一的方法是:不直接给出任何结论,用模棱两可的话,进行相关暗示。
为了更好的做到这一点,宣诏时王宗贵就留了个心眼。
念完贬官的部分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观察于奇正的反应。这时他发现了个异常现象:于奇正完全就是一副魂飞天外的样子。按说这种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这个年轻人怎么会这么镇定呢?
打死都想不到的是,于奇正的镇定是因为根本听不懂那些骈四俪六的句子。
虽然不知道于奇正镇定的原因,但王宗贵已经想到了自己上报的措辞。八个字:少年老成、淡泊名利。
这两个词,就合乎了自己定的模棱两可的标准了。将来于奇正如果发达,那这两个词就可以往褒义上无限发挥;如果于奇正翻了船,少年老成可以用“貌忠实奸”来解释。至于淡泊名利嘛,那就是“心里没打算为朝廷效死”。
21.王宗贵第一次正确解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