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府兵用无比景仰的目光看着于奇正。
原本有些人还在暗想主帅亲自押解俘虏是“杀鸡用了牛刀”,现在只觉得羞惭。
战场上成建制的部队倒戈,不仅是兵力上此增彼减,更重要是双方士气的变化。还有,倒戈部队对敌情掌握比本身的不对还要强,是攻心战的不二利器,当年的“四面楚歌”就是用的楚国降兵唱的。从战斗力来说,先锋部队通常都是全军中的精锐担任。这些人之所以被俘,是因为遭到了突袭。如果真的正面作战,深州府兵很难打得过。
于奇正现在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招安了这批人,岂不是辛辛苦苦设计的这次逃跑计划又完全破产了?
可是看眼下这情形,如果自己拒绝,很可能马上发生哗变。为今之计只能先暂时稳住,然后再找机会。
想好之后,开口说道:“诸位,不是我不同意,可招安这事我做不了主。大家稍安勿躁,我先把情况奏请太子再说。”
刚才最先开口的光头俘虏名叫郭宝儿,原本是叛军中的一个百夫长。听了于奇正的话之后,小声和周围的俘虏说:“兄弟们,听他的。你们放心,这事稳了。”
众俘虏忙问怎么回事。
郭宝儿答道:“我打听过,他是龙尾山守军主帅,这次打败我们不但是他的计谋,也是他第一个冲进咱们大营的。”
一众俘虏发出低沉的惊呼声。军中最是崇拜强者,像这种智勇双全的人,不管是敌是友,都会发自内心的敬重。
郭宝儿说道:“不止如此,你们知道他以前是什么吗?”
众俘虏忙问怎么回事。
郭宝儿叹道:“他以前是太子少詹事。”
众俘虏“哦”了一声,这些都是普通士兵,听太子少詹事这个名称,想来也就是伺候太子读书之类的文官,所以都不太以为然。
郭宝儿鄙夷地说了句“你们懂什么”之后,开始解释起来。
能当上这个官职的,一定是太子爷面前的红人。
以于帅现在平叛主将的身份,临阵收降本就不存在什么“做不了主”的问题。事实上,奏请太子只不过是个过场。这件事太子殿下不可能不答应,可于帅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这只能说明于帅虽然年纪轻轻,但为人极其稳重。
如果他现在就答应我们,那么多少都有点“专权”的感觉。这么奏请太子之后,万一将来这事出了什么问题,也有太子担着。
不仅是稳重,这么做同时也显示出了他高超的“为官之术”。
战时收兵是大功一件,由谁出面又有些微妙的区别。如果是他本人出面,那就和太子关系不大;如果是太子出面,多少太子有些功劳。虽说太子爷不需要功劳升职什么的,但却在朝中建立了威信。
史上不乏智勇双全之统帅,但最终得到善终的却极少。其原因就是在于不懂这一点,最后因“功高盖主”而身亡。
有勇、有谋、有关系、还会做人。毫无疑问,于奇正未来的仕途将会一帆风顺。
咱们这些人能投到他的麾下,将来也必是前途无量!
6.第四次正确解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