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2章 这声“爸”叫得挺顺口的哈![2/2页]

重燃2001 万古青天一株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三点,甚至加强了。
     因为,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如果你的资产构成只是本币资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和“一无所有”压根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本币系统一旦被击穿底线,构架于这个系统之上的所有资产定价体系会全面崩塌。
     当初建国之路,一直都是有两个战场的。
     一个战场是基于土地,另一个便是基于货币。
     除了有硝烟的战场上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将帅们的卓越指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金融战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毕竟是控制了当初国家经济命脉的四大家族,不是什么只会滥发货币的不学无术猪脑花之徒,叙事逻辑不能一昧的说敌人的愚蠢。
     只能说,我党的策略更高明,制度更先进。
     一个冷知识,软妹币比新中国出现的更早,是1948年。
     构成软妹币的,是发行更早的包括北海币、东北币、关东币、长城币、晋察冀边币、冀南币、西北农民币的一揽子边区区域货币。
     常先生的金圆券和我党的软妹币,这便是一场关于货币的解放战争。
     短短半年时间,面值500万元的金圆券仅能换取过往1元旧法币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
     金圆券信用缺失,商品供应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必然引发物价飙升……
     其惨状,和汉斯猫的面包也没啥区别。
     极端的时候,那时的人们是拿金圆券来烧火取暖的。
     从现实意义来说,这也算得上是“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区别。
     这种情况下,基于土地的仗打的赢才真的是怪事了。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常先生在这场货币战争里并不是输得干干净净。
     金圆券,至少达成了他撤退筹措贵金属资源的战略目的,将国内的贵金属、外汇储备给搜刮的干干净净。
     外汇资产、美刀、白银什么的都不说了。
     420多吨的黄金,相当于1500万盎司,国家直到2000年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才恢复到这个数量级别的黄金储备。
     这才是当初一穷二白的具体表象,建国时我们的黄金储备号称有30万盎司,实际上估计只有堪堪一半之数。
     而且很快便在北边开片打17堂口时花得一干二净,后来都是直接用矿产抵债。
     可可托海三号矿,是功勋矿,也是共和国的眼泪。
     所以,我们从开始就是一个国外的硬通货极其短缺的国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然这有客观上的因素。
     因为从立国之战爆发之后,阿美莉卡就已经带着整个西方国家在方方面面上使得我们基本和国际市场断绝了交流。
     我们的应对措施便是严格管制。
     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人行,而后由人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
     直到1982年社会大众才重新开始有权力拥有黄金。
     而且,大众拥有黄金的渠道还只是通过商场可以购买到黄金首饰而已。
     因为,国家要集中所有的黄金和外汇,用于满足必要的设备进口和必要的技术进口以及必要的原材料等等这些。
     所以,我们在黄金的问题上是极其严格的进行管制的国家,甚至还有一支专门的部队来负责黄金事宜。
     也是为啥国家改开前外汇缺乏的原因。
     尽管建国后黄金开采的也不算少,但贸易完全逆差的情况下,要想获得外汇,只能通过卖出贵金属来获得。
     所以,我们的外汇政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政策是差别非常明显,某种程度上是本质差别。
     因此我们在海外就被叫资本严管有资本控制的国家。
     在改开之前,甚很大程度上国内我们其实也是长期坚持“去货币化”的这样一个经济管理体制。
     也就是说国内的各种各样的原材物料,包括产品的调拨都不是简单的通过市场,而是国家有计划在调拨。
     你生产能使用多少木材、钢材、水泥、玻璃,然后其他的原材料等等,几乎所有的这些材料都是要有审批计划的,对外的采购是国家统一负责。
     而货币在其中,只是一个计量单位,也就并不涉及外汇在民间的流通。
     改开之后,要走向市场化,那就不能这么管了。
     做生意要有本钱,贸易也是。
     没有黄金去换美刀,你连原材料都没法买,更何况之前的工业是啥水平,产品能卖的出去?
     软妹币,在当初的老外眼里,只是废纸。
     所以,便有了一种变通的解决方案。
     贷款。
     国际贷款,也就是外债。
     老外借出自己的本币给我们,让我们去别的国家买必需的原材料、买必须的设备,然后运回国内加工生产出产品销售来抵债。
     吴楚之很清楚,1993年底中国实施汇率并轨制改革,1994年元旦软妹币官方汇率瞬间贬值46%,从5.8变为8.7,软妹币与美元非正式挂钩,从此中国才有了真正的单一汇率制度,一开始确定汇率为8.7,后来又调整至8.3。
     在接下来大约10年的时间里,软妹币兑美元只能在8.27~8.28元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
     美元兑软妹币1:5的时候,中国国内生产一件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卖到一美元,而其全部生产成本为4元软妹币,企业有20%的利润可赚,自然会去生产。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国际价格,同样的企业同样的生产成本,如果汇率变为1:8,则有100%的利润,那企业可赚大发了,会加班加点的多生产这种产品。
     相反如果汇率变为1:3,企业每生产一件产品要亏掉一元钱,企业就无法支撑下去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提高国际上的售价,要么只能破产倒闭。
     在实施单一汇率制度的同时,政府也取消了企业外汇流程和上缴制度,转而实行强制结汇制度,中资出口企业必须将出口所得外汇悉数到银行进行结汇,然后在央行主导下,全国建立统一的规范性的外汇市场。
     这个外汇市场不同于此前的外汇调剂市场,其交易主体是银行,此后私人部门、银行、央行这样的结售汇闭环形成,使得央行对货币政策与贸易汇率等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保证了汇率的稳定性。
     我们在1997年遭遇到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能过得去,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过不去的。
     靠得就是因为在制度上我们的外汇不直接对国外的资本开放。
     所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打遍东南亚无敌手,它就是打不进中国。
     所以,以前我们管得很严的时候,资本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外国的投机资本冲不动。
     可以说,从外汇券的发行开始,中国每次汇改都是极其成功的。
     并不是这样欣那样铁军这种‘爱国经济学家觉得哪哪儿都是问题。
     在严格管制时期说不自由,在因地制宜放松管制后又说财富大量外流……
     有瑕疵,这不否认。
     改革,汉语词语,即改变与革新,指的就是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每次改变与革新,在当时必然会有一片骂声的,因为必定会有人利益受损,也必定有阵痛。
     但绝不是错误的。
     否则,我们国家是怎么重新崛起的?
     emmm……
     好吧,现在他们又在说什么小民尊严和幸福……
     反正他们总是有说的,总是能迎合波澜壮阔大时代里不同阶段中失落人群的心理。
     就像是90年代初的菜篮子工程,此时已经被人淡忘了。
     仿佛我们一开始所有人就能吃得起肉、蛋、奶、水果一样。
     都不说倒查三代那么久远的事了,倒回去30年,绝大部分家庭是做不到天天有鸡蛋吃的。
     ……
    喜欢。
  

第392章 这声“爸”叫得挺顺口的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