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7章 奇林探幽入桃源[1/2页]

大唐绮梦,镜花缘记 初夏笔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且说自欧阳剑之事后,过了几日,清悦与武艺方才回到清泉山庄。清洛得知欧阳剑似乎并未离世,心中的悲戚竟不知不觉间淡了几分,不再如之前那般痛彻心扉。
     清悦见姐姐这般,以为她已然从痛苦的泥沼中走出,心中很是欢喜。这日,阳光明媚,微风轻拂,二人相伴来到奇林坡。奇林坡乃是清洛平日里最能放松身心之处,此地风光旖旎,景色如画,宛如人间仙境。坡上的村民们纯朴又可爱,他们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温暖人心。
     二人与周礼先生一同来到学堂。只见学堂坐落于坡上一处开阔之地,青瓦白墙,古朴典雅。学堂的大门上方,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育德堂”三个大字,笔锋刚劲有力,透着一股庄重之气。走进学堂,院内栽满了松柏,枝干苍劲,郁郁葱葱,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一方知识的净土。
     学堂的教室宽敞明亮,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孩子们正端坐在桌前,认真诵读着诗书,那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如同一曲美妙的乐章,在空气中回荡。清洛站在教室门口,静静聆听着,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眼中满是对孩子们的期许。
     在那古朴的“育德堂”内,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周礼先生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戴方巾,面容和蔼却不失庄重,正站在讲堂之上,为孩子们授课。
     他手持书卷,目光温和地扫过台下那一张张稚嫩而专注的脸庞,缓缓开口:“今日,吾与诸生共习《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乃至理名言,诸君当铭记于心。” 周礼先生的声音醇厚而沉稳,仿若带着岁月的沉淀,在教室里悠悠回荡。
     孩子们挺直了脊梁,双手规矩地放在桌上,眼睛紧紧盯着周礼先生,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其中一个扎着双髻的孩童,微微歪着头,似在细细琢磨着话语中的深意;另有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口中念念有词,像是在反复咀嚼这些字句。
     周礼先生见状,微微一笑,放下书卷,踱步来到孩子们中间。他轻轻拍了拍那个扎双髻孩童的头,说道:“思明,你且说说,对这几句作何理解?”思明有些羞涩地站起身来,小脸涨得通红,怯生生地说道:“先生,弟子以为,这句话是说学习之后时常温习,是件快乐的事;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高兴的;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便是君子。”
     周礼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头道:“思明所言极是。然此句之意,远不止于此。学习,乃修身之道,常习之,可日有所进,此为一乐;朋友不远千里而来,共叙情谊,分享学识,此又一乐;为人处世,难免遭人误解,若能不怨不怒,坚守本心,方显君子风范,此乐更深沉也。”
     孩子们听了,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不住地点头。周礼先生回到讲台,拿起书卷,继续说道:“诸君求学,不仅要明其字,更要悟其理,方能学以致用,修身齐家。来,随吾一同诵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孩子们齐声诵读,那清脆而响亮的声音,仿佛带着无尽的希望与活力,从“育德堂”中传出,在奇林坡的上空久久回荡。
     清悦生性不喜读书,不多时便觉得乏味,于是独自一人早早从后门离开了学堂。她漫步来到山林,只见漫山遍野,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争奇斗艳,芬芳四溢。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仿佛在向她点头致意。清悦深吸一口气,那清新的花香沁人心脾,令她心情格外舒畅。
     正在这时,一只雪白的小兔子从林子里蹿了出来。小兔子浑身毛茸茸的,两只耳朵高高竖起,红宝石般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着,可爱极了。清悦见了,顿时童心大起,忍不住追了上去。她一边追,一边笑着喊道:“小兔子,你别跑呀!”然而,她只顾着追逐兔子,不知不觉间,竟来到了林间深处。
     此处别

第337章 奇林探幽入桃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