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章 神龙政变的血色黎明与李唐复辟的跌宕风云[2/2页]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围里,定下了最后的日期。
     三、神龙政变:玄武门的又一场血色对决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的凌晨,洛阳城还浸在浓得化不开的夜色里。朱雀大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巡夜的武侯敲着梆子,“梆——梆——”的声音在寂静中荡开,又被更深的黑暗吞没。
     玄武门的阴影里,五百羽林兵屏住呼吸,甲胄碰撞的轻响都透着紧张。张柬之披着甲胄,尽管八十岁的身躯有些佝偻,眼神却亮得惊人。李多祚快步迎上来,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掌心的粗糙磨得张柬之生疼,声音里带着压抑多年的激动:“张大人,我等这一天,等了整整十五年!”十五年前,他还是太宗身边的禁军,亲眼看着李家江山一点点变了颜色。
     就在此时,城南的太子府里,太平公主派来的人正急得直跺脚。李显听说要带着军队冲进皇宫,脸吓得比纸还白,缩在椅子上不肯动:“这……这可是谋反啊!是要诛九族的罪!万一……万一失败了,咱们全完了!”
     他的妻子韦氏用力攥住他的胳膊,指甲几乎嵌进肉里,声音又急又快:“殿下!现在是怕的时候吗?机不可失!你想一辈子被关在这府里,看着武家人踩在咱们头上?看着李家的江山彻底没了?”她把一件龙纹锦袍塞进李显怀里,“穿上!这是你该得的!”
     李显看着妻子眼里的决绝,又想起这些年在房州担惊受怕的日子,终于哆哆嗦嗦地站起身,被众人簇拥着往玄武门赶。一路上,他的腿肚子都在转筋,好几次差点绊倒。
     玄武门见到李显,张柬之带头跪地,身后的将领齐刷刷跟着跪下,甲胄撞击地面的声音震得人心里发颤:“太子殿下!武皇病重,张氏兄弟勾结外臣,妄图谋反篡逆!请您顺应天意民心,夺回李唐江山!”
     李显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更鼓声,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桓彦范按捺不住,往前膝行两步,大声喊道:“殿下!将士们已经把性命豁出去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您再犹豫,就辜负了天下人的期盼啊!”
     李显咬了咬牙,像是用尽全身力气点了点头:“好……好!听你们的!”
     “冲!”张柬之一声令下,羽林兵像潮水般涌向皇宫深处。他们举着火把,照亮了宫墙的飞檐,也照亮了彼此眼里的决心。迎仙宫的寝宫外,张易之、张昌宗正披着锦袍守夜,手里还把玩着武则天赏赐的玉如意。听到脚步声,他们抬头一看,只见火光里全是带刀的士兵,吓得腿一软,瘫倒在地。
     “你……你们想干什么?”张易之抖得像筛糠,指着张柬之,“我……我是陛下跟前的人,你们敢动我?”
     张柬之根本不跟他废话,拔出腰间的佩刀,手起刀落——寒光闪过,两颗人头滚落在地,滚烫的血溅在光洁的金砖上,像两朵妖异的花。
     寝宫内,武则天被外面的喧闹惊醒。她挣扎着坐起身,昏花的眼睛里先是迷茫,随即被床前的景象刺得一清二楚:儿子李显低着头站在那里,身后是张柬之、桓彦范等一群大臣,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她从未见过的决绝。而地上,是张氏兄弟血淋淋的尸体。
     八十多岁的武则天,早已没了当年的锋芒,可那双眼扫过众人时,依旧带着慑人的威严。她盯着李显,声音沙哑却冰冷:“是你干的?”
     李显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得额头直响:“母后,儿臣……儿臣是被逼的……”
     武则天看着他懦弱的样子,又看了看张柬之等人紧绷的脸,忽然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口气里藏着无尽的疲惫。她摆了摆手,像是挥开什么沉重的东西:“罢了罢了……我也累了……”
     说完,她重新躺下,背对着众人,再也没有说话。寝宫内的火把明明灭灭,映着地上的血迹,也映着一个时代即将落幕的剪影。
     四、李唐复辟:皇位争夺战的新序幕
     神龙政变的硝烟还未散尽,洛阳城就已被另一种沸腾的情绪填满。武则天退位的诏书刚一宣读,长安城里便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百姓们涌上街头,举着灯笼火把,敲锣打鼓地庆祝,连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对着皇宫的方向叩拜:“李唐江山又回来了!咱们总算不用再看武家人的脸色,不用怕酷吏上门了!”商铺老板们自发拿出酒肉分给路人,孩子们举着“大唐万岁”的小旗奔跑,那股子扬眉吐气的劲儿,仿佛要把这些年憋的委屈全喊出来。
     李显重新坐上太极殿的龙椅时,身上的龙袍还带着些不合身的僵硬。他望着阶下山呼万岁的百官,脸上堆着笑,手却不自觉地攥紧了扶手——这皇位失而复得,他心里既有狂喜,又藏着几分不安。可他没料到,安稳日子没过几天,朝堂就被另一种风浪搅得翻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显生性懦弱,遇事总爱躲躲闪闪,朝政渐渐被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攥在了手里。韦皇后每日穿着模仿武则天的紫袍,在紫宸殿的偏殿里批阅奏折,连宰相议事都要先经过她点头。有次她对着铜镜,看着里面与武则天有几分相似的眉眼,对心腹宫女说:“当年武太后能从皇后变成皇帝,我为什么不能?这凤冠戴久了,也该换换龙冠试试。”
     安乐公主更是被宠得无法无天。她穿着用百鸟羽毛织成的“百鸟裙”,跑到李显面前,搂着他的脖子撒娇:“父皇,您看太子(李重俊)那副窝囊样,哪配当储君?您就立我为皇太女吧!等您百年之后,女儿也学祖母那样,当一回女皇帝,保证把江山治理得好好的!”
     李显被这母女俩折腾得头疼欲裂,整日唉声叹气。这天他实在撑不住了,把张柬之、桓彦范等老臣召进皇宫,苦着脸搓着手:“诸位爱卿,你们是看着朕长大的,也知道朕的性子。如今皇后和公主越来越不像话,朝堂上的事她们说一不二,朕这个皇帝倒像个摆设……你们说,这可怎么办啊?”
     张柬之看着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心里又气又急,忍不住叹了口气:“陛下,您是大唐的天子,不是谁家的夫君、父亲!该硬气的时候得硬气,得拿出点皇帝的威严来!不然,这好不容易回来的李唐江山,怕是又要出乱子!”
     可李显只是连连摆手:“哎呀,她们毕竟是朕的亲人,闹僵了不好,不好……”
     就在李显左右为难时,太平公主也没闲着。她看着韦皇后拉拢朝臣、安插亲信,甚至偷偷模仿武则天的做派,心里的警铃早就响了。这天她把侄儿李隆基叫到府里,屏退左右后,指着窗外的梧桐说:“你看这树,根要是烂了,叶子再茂盛也活不久。韦皇后野心勃勃,安乐公主更是不知天高地厚,她们想走武太后的老路,可咱们李家的江山,绝不能再落到外姓人手里!”
     李隆基那时才二十出头,却已是英气勃勃。他握紧拳头,眼神里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坚定:“姑姑放心,我早就看她们不顺眼了!韦皇后重用外戚,安乐公主卖官鬻爵,朝堂都被她们搅成了一锅粥。只要姑姑一句话,我立马召集人手,绝不能让她们得逞!”
     太平公主看着侄儿眼里的锋芒,满意地点了点头。她从袖中掏出一份名单,上面写着几个禁军将领的名字:“这些人是心向李家的,你悄悄联络他们。记住,凡事要稳,咱们得一击即中。”
     窗外的风卷起几片落叶,太平公主望着皇宫的方向,心里清楚——一场新的较量,已经悄然开始。这大唐的江山,才刚从武周手里抢回来,绝不能再掉进另一个女人的陷阱里。
     五、武则天的凄凉晚年:上阳宫里的最后时光
     退位后的武则天,被安置在上阳宫的仙居殿。这座曾见证她宴请群臣、决断国事的宫殿,如今只剩下空旷与寂静。曾经簇拥在她身边的大臣、面首、侍从,早已散去,只剩下几个沉默的宫女,每日端来清茶淡饭,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
     她常常独自坐在窗前,望着远处宫墙的轮廓发呆。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映出满头银丝——那是她曾经用胭脂水粉也掩盖不住的苍老。有次宫女递来铜镜,她望着里面那个佝偻、憔悴的老妇,恍惚间认不出自己。这就是那个曾穿着帝王兖服、接受万民朝拜的武则天吗?是那个敢废立皇帝、改国号为周的女中豪杰吗?她伸出手,抚摸着镜中自己的脸,突然老泪纵横,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想我武则天,一生叱咤风云,杀过多少人,夺过多少权,没想到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连个说说话的人都没有。”
     李显偶尔会来探望。他提着一篮新鲜的瓜果,走进殿内,看着母亲孤零零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两人相对而坐,常常是半天无话,只有香炉里的烟在寂静中缓缓升腾。有一次,武则天突然抓住他的手——那只手枯瘦、冰冷,却带着不容挣脱的力气,她望着儿子,眼神里有悔恨,有不甘,还有一丝恳求:“显儿,你怪母后吗?怪母后当年废了你,让你在房州受了那么多苦?”
     李显低下头,看着母亲手上的老年斑,轻声说:“母后,都过去了。您是儿臣的母亲,永远都是。”他说的是真心话,可那句“不怪”,终究没能说出口。有些伤痛,就算时过境迁,也未必能彻底抹平。
     公元705年十二月,洛阳下了第一场雪。上阳宫的梅花开了,暗香浮动,武则天却没能等到雪停。她躺在病榻上,呼吸微弱,弥留之际,她让宫女拿来纸笔,颤抖着写下遗诏。旁边的人凑过去看,只见上面写着:“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与高宗合葬。”
     这个曾经改写历史的传奇女子,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最终选择卸下帝王的冠冕,以李家媳妇的身份,回到丈夫身边。她这一生,斗过后宫,斗过朝堂,斗过天下人对女子称帝的偏见,可到了最后,还是选择了最朴素的归宿。
     武则天的死,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大唐掀起新的涟漪。李唐虽然复辟,可皇位的争夺战远未结束。韦皇后在宫里偷偷穿起了龙纹袍,拉拢了兵部尚书,连禁军里都安插了自己的人,明眼人都看得出,她想走武则天的老路;太平公主则在府里养着谋士,联络着忠于李唐的老臣,手里握着不少韦皇后的把柄,随时准备出手;而李隆基,那个年轻气盛的临淄王,正悄悄在禁军里结交将领,他的剑,早已磨得锋利。
     长安城的皇宫里,红墙依旧高耸,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可墙内的暗流比当年武周时期更加汹涌。爱恨情仇与权力斗争,即将以更激烈的方式上演。这历经波折的大唐,究竟会在这场新的较量中走向何方?没人知道答案,只有朱雀大街上的石板路,沉默地见证着这一切的开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
  

第12章 神龙政变的血色黎明与李唐复辟的跌宕风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