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抢渡了大渡河,又势如破竹地强渡了嘉陵江,更是以横扫千军之势跨越了涪江和岷江。面对如此强大的红军,还有什么样的江河是他们无法跨越的呢?
李老将军在谈及此事时,脸上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之情。他感慨道:“游击战的精髓就在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雪山草地那种恶劣的环境下,我们显然是打不赢的,而黄土高原也根本无法养活我们的军队。如果当时我们能够果断地东返大巴山,恢复全国第二大苏区,那么毫无疑问,这个苏区必定会蓬勃发展,最终成为全国第一大苏区。这样一来,我们红军的日子将会好过得多,后来国共合作改编为八路军时,恐怕就不止三个师那么简单了。”
李老将军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感慨万千。他说那时候他们还年轻,对于上级下达的北上南下的命令,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但对于这个决策和分兵,众人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许多人认为北上是正确的,而另一些人则跟着南下,认为南下才能扩大红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老将军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开始亲自带兵打仗。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领悟到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部署。只有先确保自身的安全,保存实力,才能有机会击败敌人,最终取得胜利。
这种理念在他参与的上甘岭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时,李老将军率领着十二军,与十五军紧密配合,共同对抗美军的强大攻势。面对美军的飞机大炮,他们没有盲目地与之正面对抗,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术。
在艰苦的战斗中,李老将军带领着部队顽强抵抗,硬是顶住了美军的猛烈攻击。最终,他们成功守住了阵地,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彻底胜利。李老将军从未因此而居功自傲。尽管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表现卓越,但在初次授衔时,他仅被授予少将军衔。三十三年过去了,李老将军的功绩终于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在后来的一次授衔仪式上,他又才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无疑是对他多年来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高度肯定。
少丰每次回到家中,都会看到墙上挂着的那幅字——“谦诚”。这两个字,是于老留给他的绝笔。当初,少丰得到这幅字后,便决定去装裱一下。当他把字拿到装裱店时,一些熟悉于老的人看到这幅字,纷纷围过来,好奇地询问少丰是何方神圣,竟然能让于老为他题词。甚至还有人表示愿意出高价收购这幅字。
少丰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知道,这幅字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于老对他的一种期望和教诲。那位备受尊敬的魏老将军书法家,在离世后,给整个神州书法界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所创造的“枪杆体”书法风格,以其刚劲有力、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这种书法风格,不仅展现了于老的个性与才华,更代表了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虽然于老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所开创的“枪杆体”书法艺术,必将永远载入中华文化的史册,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对象。
自王奶奶以106岁高龄安详离世,宁司令103岁寿终正寝以后,少丰再也无缘得见这些可亲可敬的革命老人了。这些为数不多的革命前辈们,曾经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如今却再也无法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巴山故土,再看一眼那片他们曾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热土。
即便回到巴山深处的红军烈士陵园祭奠,也只能看到寥寥无几的骨灰盒和英魂长眠,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充满革命激情的身影,如今都已化作永恒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的心中。
每次收到老红军去世的消息,少丰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易逝,这些老红军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岁月的侵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感慨之余,少丰也深感时光的紧迫。他意识到,纪红的道路虽然宽广,但传红的精神却需要紧紧传承下去,不能有丝毫的拖延和推诿。他觉得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抓紧时间抢救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更要尽快将这段历史画卷真实地再现出来,让后人铭记。
经过反复的比选和权衡,少丰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到党家院子,将红军粮站恢复起来。这个决定并非易事,因为党家院子已经历经风雨,破败不堪。少丰坚信,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真正还原那段历史的风貌。正当少丰为恢复红军粮站而忙碌时,邻居们又打来了电话。他们告诉少丰,上面要求村民集中居住,进行统一管理,并且需要重新修建防震防火的新农房。由于党家院子已经成为了危房,所以希望能够推倒重修。
少丰听完这些话后,心情愈发沉重起来。他意识到,这不仅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需要处理一大堆繁琐的事务。更糟糕的是,他自己一家以前居住的老屋也同样破烂不堪,急需拆除并重新修建。但无论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少丰都下定决心要克服它们。因为他深深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更是传承红色精神的关键一步,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少丰心急如焚地赶回了老家,当他走进村子时,一眼就看到了墙壁上那个大大的“拆”字,显得格外刺眼。按照规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里很快就会先被拆除,然后再进行重建。少丰心里一紧,他知道这个祖屋对他们家来说意义非凡。这里曾经是红军的粮站,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就这样被拆除,那么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将会永远消失。
少丰毫不犹豫地立即向村委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强调这个地方不仅不能拆除,反而应该得到保护和维修,因为它是一个珍贵的革命遗址,承载着先辈们的奋斗和牺牲。
喜欢。
第195章 乡村希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