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3章 人去家散[2/2页]

爱恨无情 金沙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5岁,卫国13岁;大女儿刘兰19岁,小女儿刘梅才11岁。一夜之间,他们失去了父亲,而她,必须坚强起来。“孩子们,”邵明珍深吸一口气,“明天开始,我们...要分开一段时间。”“为什么?”刘梅哭着问。“因为...”邵明珍不知如何解释这场荒诞的群众运动,只能简单地说,“这是组织的安排。”“我明天就去内蒙古插队。”刘卫东突然开口,声音冷硬,“我已经报名了。”邵明珍震惊地看着长子:“卫东,你...”“我要和反革命家庭划清界限!”刘卫东几乎是吼出来的,但邵明珍分明看到他眼中闪过的痛苦,“明天我会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说完,他转身冲进自己的房间,重重关上门。邵明珍想追上去,却被刘卫民拉住:“妈,别...大哥他...最近和那些人走得很近...”那一夜,邵明珍辗转难眠。凌晨时分,她悄悄起身,来到刘卫东的房间门前。门没锁,她轻轻推开一条缝——卫东坐在床边,手里拿着全家福,肩膀微微颤抖。邵明珍默默退了出来。作为母亲,她理解长子的选择——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年轻人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被浪潮吞噬。
     第二天,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刘卫东果然在省报上发表声明,与“反革命分子”父母划清界限,随即前往内蒙古。邵明珍被押送到位于山区的一个五七干校,开始劳动改造。四个较小的孩子则被分散到不同的农村——刘卫民去云南,刘卫国去黑龙江,刘兰去贵州,最小的刘梅因为年龄太小,暂时留在省城的亲戚家,但必须每周参加街道组织的批斗会,交代“反革命父亲”的罪行。干校的生活艰苦异常。邵明珍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挑粪、种地、修水库,晚上还要参加无休止的批斗会和学习会。五十岁的她,曾经是雷厉风行的轻工厅厅长,现在成了“反革命家属”,人人都可以踩上一脚。
     但肉体的折磨远不及心灵的痛苦。每当夜深人静,邵明珍就会想起刘昊然坠楼的那一幕,想起孩子们离散时的哭声。她常常在梦中惊醒,浑身冷汗。“邵明珍,你的思想汇报写好了没有?”干校的指导员——一个二十出头的女青年戴着红袖套经常这样呵斥她。邵明珍总是低着头,恭敬地递上写好的材料。表面上顺从,内心却从未屈服。她相信,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刘昊然的冤屈会得到洗雪。几年后的冬天,邵明珍收到了刘梅的来信。女孩已经十七岁,被安排到一家纺织厂当工人。信中写道:“...大姐刘兰在贵州得了重病,当地缺医少药...二哥卫民在云南失踪了,有人说他偷渡去了缅甸...三哥卫国在黑龙江摔断了腿,没人管...”
     信纸被邵明珍的泪水打湿。她躲在干校的厕所里无声痛哭,为丈夫,为孩子们,也为这个疯狂的世界。第二天劳动时,邵明珍故意让自己淋雨发烧。高烧四十度,干校不得不送她去县医院。在那里,她偷偷给一个老战友写了信,恳求他帮忙寻找孩子们的下落。这位老战友冒险相助,几个月后,邵明珍陆续收到一些消息:刘兰被接到北京治疗,病情好转;刘卫民确实去了缅甸,生死未卜;刘卫国的腿伤得到了简单处理;刘梅因为工作表现好,被调到了厂里的宣传科...只有刘卫东,杳无音信。邵明珍常常想起长子离家那天的眼神,那种痛苦与决绝交织的复杂神情。
     九一三事件后,干校的管制稍微宽松了些。邵明珍获准给孩子们写信。她给每个孩子都写了长长的信,告诉他们要坚持,要相信未来,不要放弃希望。“你们的父亲是个正直的人,”她在信中写道,“他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党,也爱你们。总有一天,历史会还他清白。”邵明珍也终于被允许离开干校,但仍需接受群众监督。她选择回到省城,在街道小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刘梅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但性格变得内向沉默。母女重逢时,刘梅紧紧抱住母亲,哭得像个孩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妈...我好想爸爸...”女孩抽泣着说。少明珍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心如刀绞:“爸爸也想你...他最爱听你唱歌了...”那晚,刘梅轻声唱起了小时候父亲教她的《延安颂》,邵明珍闭着眼睛,仿佛看到刘昊然就坐在对面,面带微笑地打着拍子...十年一觉西都梦,浩劫灾难终结束。车间的工人们面面相觑,有人开始小声议论,有人偷偷抹泪。邵明珍站在原地,手中的零件掉在地上。她想起刘昊然曾经说过的话:“黑暗再长,也挡不住黎明的到来。”现在,黎明终于来了,可她的昊然,却永远看不到了。根据上级指示。西都召开会议宣布为刘昊然恢复名誉。
     追悼会上,邵明珍站在丈夫的遗像前,轻轻抚摸着那张年轻时的照片——那是他们在延安结婚时的合影,两个人都穿着八路军制服,笑容灿烂。“昊然,你清白了...”邵明珍低声说,泪水模糊了视线。追悼会后,孩子们陆续归来。刘兰从贵州回来,带着丈夫和一个三岁的孩子;刘卫国的腿留下了残疾,拄着拐杖;刘卫民从缅甸辗转回国,皮肤黝黑,眼神警惕;刘梅则考上了大学,正准备开始新生活。只有刘卫东,依然没有出现。直到追悼会结束后的第三天晚上,邵明珍家门口出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妈...”刘卫东站在门口,胡子拉碴,眼窝深陷,“我...可以进来吗?”邵明珍看着阔别十一年的长子,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刘卫东跪了下来,泪流满面:“我对不起爸爸...对不起您...我...”邵明珍上前抱住儿子,像他小时候那样抚摸着他的后背:“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那天晚上,刘卫东讲述了这些年的经历——在内蒙古的艰苦生活,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被不断审查,因为曾经批判过父亲而备受良心谴责...“我每天都想回家,”他痛苦地说,“但我没脸回来...”邵明珍静静地听着,最后只说了一句:“你爸爸会原谅你的。他一直说,革命者的胸怀要像大海一样宽广。”夜深了,邵明珍站在窗前,望着满天繁星。这个家,终于又聚在了一起,尽管伤痕累累,尽管永远少了一个人。但她知道,刘昊然的精神永远活在他们心中。
    喜欢。
  

第173章 人去家散[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