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5章 事与愿违[2/2页]

爱恨无情 金沙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种浪费。如果能够将他调到 D 市文史办,那么他的专业特长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那里,他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地方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就在最后的协商发文调动阶段,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有人向新到任的办公室主持工作的成副主任进言,这位成副主任是从部队转业而来的正处级干部。进言者称,少丰推荐的这个人是他的熟人,而且业务水平极其高超。一旦此人真的调入成副主任所在的单位,他们两人势必会联手合作。如此一来,其他人恐怕都会听从他们的指挥,而作为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成副主任恐怕就难以掌控局面了。不仅如此,进言者还提醒成副主任,他的前任尹副主任就是因为想要压制少丰,不让他崭露头角,结果最终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去了建设局环卫办,而且还失去了原有的职务。这一番话,让成副主任陷入了沉思。他开始重新审视这次调动的可能性,以及其中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
     结果可想而知,人才不仅未能调来,而且还传出很多怪论。原单位对要走的人竟然如此不待见,不仅在福利分房上对其进行歧视,就连提职晋级这样的机会也都将其边缘化。就在这个时候,远在大山深处的劳改农场场长得知了这件事情。他以其果断的决策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引进人才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这位人才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够来到农场担任政治部副主任一职。
     一年之后,这位进入劳改农场的人才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功地升任为政治部主任。他穿上了司法警服,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司法管理干部。但这一切对于他来说,却与他所学的专业以及他自己研究了十多年的地方文化史相去甚远。尽管如此,这位年近五十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深知中年更换职业的不易,更明白要想在新的领域取得成绩,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从头开始学习司法政策与法规,重新去了解和熟悉干警们的工作职责范围。同时,他还要重新认识那些被关押的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方方面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国济富终于成功地总结并提炼出了大量新颖的经验和方法。这些宝贵的成果被他精心撰写成一篇篇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得到了上级机构的高度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为劳改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得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农场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先进单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的目标——司法部的先进集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他的日程表中,几乎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农场的发展上。
     这个农场规模堪称宏大,拥有二十多个大队,占地面积广袤无垠,达到了十多平方公里。这里人口众多,熙熙攘攘,足有四千多号人,其中还包括四百多个干警。尽管农场如此之大,人数如此之多,他却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都了如指掌。他经常穿梭于各个大队之间,与每一个人亲切交谈、深入交流。他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并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无论是生活上的琐事,还是工作中的难题,只要有人找他,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他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誉,人们都对他心怀感激。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贴心主任”,这个称呼不仅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为人的赞美。但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场长上挂锻炼即将升职,政委去党校学习的关键时刻,他被委以重任,在场里主持全面工作。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夜以继日地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终,在一个周末的下班之时,他终于支撑不住,突然倒在了办公桌上,手里还握着那份没有审改完毕的文件,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心系工作。就这样,他永远地停止了呼吸。闻讯而来的医生们全力以赴地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抢救,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们含着泪,不得不宣告:这位备受大家喜爱的“贴心主任”,因为极度劳累,永远地睡着了。
     噩耗传来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但这丝毫没有减轻它对少丰心灵的冲击。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心中犹如被重锤击中一般,剧痛难忍。少丰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无能所致。他对那位他极为欣赏的人才充满了愧疚,因为他没有能力让这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当初能够将他调到 D 市,让他在适合的岗位上施展才华,不仅可以为当地做出巨大的贡献,也许还能挽救他的生命,不至于让他英年早逝。
     少丰对这种僵化的人事调配机制感到无比痛恨。这种机制根本无法做到人尽其才,反而给一些心怀不轨的单位负责人提供了极大的权力。这些人常常将职工当作私人的玩偶,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全然不顾职工的个人发展和利益。他自己也曾有过刻骨铭心的伤痛,十年前他从赤江调往 D 市前,由于不谙世事,不知人心叵测,无意间将组织上与他谈话调动一事透露给了凯江的张刚。岂料此人立刻动用其父母在 D 市纺织厂工作,且有自有住房的优势关系,迅速取代少丰先行调到了 D 市。紧接着,又因海南建省急需人才先期参与筹备,虽条件艰苦,但也独具魅力。筹备组的商调函如期而至,市里却以所谓人才稀缺,不同意流动为由,冷酷地将其拒之门外。而对被强行留下来的少丰,依然没有任何福利待遇,让其如困兽般窝居在那破旧狭小、阴暗潮湿的平房里。
     无论少丰如何痛心疾首,自己过去的机会已经失去,他延迟八个月调到D市,也在这里窝居了八年。如今优秀人才国济富也已仙逝。人死都不能复生。他感到无比的无奈,无比的愤恨,但也只能在心中默默悼念这位逝去的好友,希望他在天国能够得到安息,不再遭受劳累和他人的摆布。
    喜欢。
  

第165章 事与愿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