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4章 转机新生[2/2页]

爱恨无情 金沙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以另一种方式来倾吐自己的情感与思索——写作。在这相对静谧的环境中,刘英仿若那深海中的珍珠,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沉淀自我,以文字为笔,绘出内心的波澜壮阔。
     她开始埋头笔耕,将自身的经历、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皆融入那字里行间。通过写作,刘英不仅寻得一处情绪宣泄的出口,亦如那深埋地下的宝藏,逐渐发掘出自己在文学领域的天赋与潜力。
     党家坪的人在救济粮的支撑下,终于缓过劲来,党明金一家顺利地渡过了又一个春荒。党家坪村传来了一个更大的好消息。曾经被视为公社心脏的大食堂,终于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再也无法跳动了。取而代之的是,政府正式允许社员拥有自留地和自留山,并且可以自行决定种植什么作物。这对于党明金一家来说,就像是拥有了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他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党明金一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被人发现他们的秘密。现在,他们兴奋地跑到自家屋前的那块空地上,心情格外舒畅。党明金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下轻轻嗅了嗅。那泥土的气息,仿佛带着未来收获的香气,让他陶醉其中。他不禁想象着,这块土地将会孕育出怎样丰硕的果实。
     “我们可以把这块地种上粮食,再种点新鲜蔬菜。”党明金对着家人说道,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他的妻子也满脸笑容,连连点头:“是啊,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食物了。而且,咱们还能养点猪和鸡,这样家里就有肉吃了。再也不用为了生计发愁了。”
     于是,党明金一家开始精心规划这块自留地的种植。党明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锄头,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自留地。他一到那里,便立刻投入到翻土的工作中。每一下锄头的挥动,都像是在为未来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
     而他的妻子,则在一旁忙碌着挑选从其他村子换来的良种。她仔细地分拣着,把那些饱满、圆润的种子挑出来,放在一旁备用。她知道,这些种子是他们未来生活的保障,所以她格外用心。
     孩子们虽然年纪还小,但也不甘示弱。他们在一旁帮忙,比如拔掉自留地里的杂草。尽管这些杂草对于他们来说有些吃力,但他们依然认真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为家庭的幸福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家坪村出外逃荒的五十多人,也陆陆续续地回来了三十多人。党正明回家也有了自己的谋划。他决定扩大猪圈多养些猪,他觉得猪肉不仅是好东西,而且以后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换些钱。党正明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很硬朗。他每天精心照料着猪圈里的几头小猪仔,给他们喂食的都是自己省吃俭用收集来的东西。刘二嫂心灵手巧,她把自留地的一部分种上了嫩绿的青菜,红彤彤的西红柿,还有脆生生的黄瓜。她每天都会在菜地里忙碌,浇水的样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温柔。新换的村支书党敬明,都说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一边组织村民生活自救,一边还抓紧集体生产。同时还带头养鸡养猪养牛。每天忙得早出晚归,汗流浃背。
     “咱们都是一家人,现在大家都想把日子过好,那就互相帮衬着。”村支书党敬明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又充满了凝聚力。他深知,从砍树炼钢的狂热年代开始,到后来的大食堂吃饭,再到食堂的解散,以及重新给予人们四大自由,这一晃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
     在这四年里,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大人们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苍老,孩子们却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四岁。眼看着孩子们离读书的年龄越来越近,党敬明心里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大人吃点苦、受点累都无所谓,但绝对不能让孩子们受苦,更不能让教育成为贫困的牺牲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党敬明下定决心,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带领着几十个身强力壮的青壮年,齐心协力地将党家祠堂修葺一新。这座古老的祠堂见证了村子的历史变迁,如今在党敬明和众人的努力下,它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祠堂修缮完成后,党敬明又亲自去请来了村里德高望重的罗秀才。白天,罗秀才就在祠堂里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传授知识;夜晚,这里则变成了村民们的夜校,大家围坐在一起,跟着罗秀才学习识字。
     在党敬明的努力下,这个小小的村庄充满了希望和活力。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大人们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而党敬明,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责任与担当,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楷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党明金看着长孙云儿一天天地长大,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责任感。他深知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于是决定送长孙去上学。
     为了给长孙一个好的名字,党明金特意找了一位算命先生为长孙排八字。经过一番推算,算命先生告诉党明金,这孩子命中带有文昌星,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大人绝对不能耽误他的学业。党明金听后,心中十分欢喜,当即决定给长孙取名为党少丰。按照传统习俗,大多数孩子都跟随父亲的姓氏。由于吴明信是指女抱男的上门女婿,所以他们所生的孩子跟随母亲姓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少锋还未满六岁的时候,党明金就将他送到了党家祠堂去念书。从党家院子到党家祠堂,路途并不平坦,需要翻过三座小山,跨过两条溪沟。考虑到少锋年纪尚小,独自前往学校实在让人放心不下,党明金便拜托邻居家一位已经十六岁的幺舅叔帮忙照顾他。
     就这样,小小的党少丰踏上了求学之路。而党家祠堂里的学生人数并不多,总共还不到三十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学生已经十八岁了,才刚刚开始读书。相比之下,六岁的党少丰显得格外稚嫩,但他却毫不畏惧,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
     少丰入学的第一堂课,就是村里的罗老秀才讲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奶声奶气地跟着念着,他们虽然不太理解诗句的含义,懵懵懂懂,但也都觉得古诗很有味道,读着古诗摇头晃脑,蛮好耍的。
    喜欢。
  

第144章 转机新生[2/2页]